挖掘蓝色宝藏:海洋新兴产业惊涛拍岸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01-25 01:46:45

  海洋制药 砥砺前行

  深海鱼油可以生产降压药,鲨鱼软骨素可以开发抗肿瘤药物,虾壳、蟹壳等可以变身为氨基葡萄糖……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不仅是人类所需的优质食物和能源资源生产地,还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蓝色药库。它特殊的环境孕育了结构奇特、活性多样的活性海洋天然产物,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源泉。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医药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

  我国是海洋大国,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将开发、利用海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健康安全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用法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重点发展药物酶、工具酶、工业用酶、饲料用酶等海洋特色酶制剂产品,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高效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制品,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制品以及海洋功能食品;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新型功能纺织材料、药用辅料、生物纤维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生物防腐材料等海洋生物材料;在具备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优势和生物产业发展基础的城市,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战略联盟。

  为此,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强强联合、技术共享、协同发展,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的开展提供多方面支持。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紧抓机遇,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海洋医药的研发。

  如今,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取得了一批喜人成果,并在世界崭露头角:广东医科大学副教授张华课题组联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从深海微生物中分离了一种怡莱霉素,有望制出新型抗三阴乳腺癌药物;廉江籍军队转业的医药学技术干部莫水晶,从鲎的蓝色血液中提取活性成分,通过科技创新,将体液检测检查病源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填补了国内常规病原学微生物培养无法检测部分无菌血症的技术空白;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耿美玉率领的团队坚持22年,在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与上海绿谷制药的接续努力下,成功研发了一款名为“九期一”(甘露特钠,代号GV-971)的原创新药,可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目前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不过,向海求药并不容易。一方面,相比海洋运输、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在国外,开发一个新药一般需要耗资十几亿美元;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医药还是个高风险产业,新药的研发时间非常长,一般需要十几年,从天然产物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再到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新药“夭折”,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成果转化数量较少。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个创新药,其中海洋创新药只有13个。

  同时,与国外相比,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还有一个短板,就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还是由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一些具备转化前景的项目,由于缺少必要的工程化研究和中试实验等产业化前期研究而迟迟不能实现转化。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1月下旬刊


作者:刘彦华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