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突围见曙光 东北国企改革再发力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8-03-12 10:19:23

  破除机制束缚

  重塑企业“畅游”市场的动力源

  在收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的同时,一些国企面对深度调整转型的“天花板”,开启了体制机制变革的步伐,重塑企业得以畅游市场之海的动力源。

  去年摘掉“亏损王”的帽子,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总经理白雪峰将公司做法总结为“加减乘除”一起做综合施策:围绕市场扩大有效供给做“加法”,精细化管理降成本做“减法”,以改革创新驱动做“乘法”,革除积弊做“除法”。而在这些“算法”中,白雪峰对体制机制改革的“乘法”最为看重。

  过去,不少员工“挖门盗洞”要从一线转去二线。去年公司打破延续多年的收入分配“大锅饭”,将收入分配向效益好、责任大、风险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通过合理拉开差距,岗位间绩效考核奖最高相差3.1倍。仅此一招,辽阳石化就形成了稳定一线、人员由二线向一线流动的正向导向。

  与之类似,亏损压力正让东北更多国企加速迈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黑龙江省国企力推“三项制度”改革,通过形成“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职工能进能出”的通道,去年黑龙江省国资委所属的14户出资企业的在岗职工同比下降10.7%,在岗职工工资支出总额下降3.6%。

  中国一重集团实施人事制度改革,集团先后对各单位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278个岗位进行内部市场化选聘;同时畅通人员分流的“出口”,精干职工队伍,管理人员在职工总数中的占比由11%降至6.2%。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张百忠说,通过变“相马”为“赛马”,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格局,极大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克服了“大企业病”。去年,中国一重结束连续24个月持续亏损,实现了订货、回款“双120亿”的目标。

  减少管理层级、转换经营机制、落实岗位职责,也成为困境之中不少国企的努力方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无缝钢管厂是鞍钢集团一家特困企业。从2016年年初起,鞍钢与无缝厂管理团队签订协议,由后者缴纳保证金对工厂实施承包经营。经过连续两年承包,这座诞生于“一五”时期的老厂重现生机:2017年全厂减亏3亿余元,其中扣除市场涨价因素,减亏额度超过2.4亿元。

  承包经营给企业带来了不小变化。厂长白喜峰说,过去人事权、采购权、销售权等都在上级手中,工厂几乎是执行任务的生产车间,“放不开手脚,自然也就没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后,无缝厂凭借独立的人事任免权推进岗位优化和劳务工清理,全厂减员超过三分之一。在无缝厂热轧第三作业区,值班作业长金鑫一年前牵头组建生产突击队,仅用25人就能完成过去51人班组的工作任务。金鑫表示,“现在我们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虽然更忙更累了,但每月收入增加千元以上,大家干劲十足。”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