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炒物经济”究竟在炒什么?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4-07 19:49:52

  近日,李宁的一款限量版球鞋被网上卖家标价为49999元,与1499元的参考发售价相比,涨幅达33倍。“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炒盲盒赚首付”“买到转手就赚了600%”种种造富“神话”,让“炒物经济”越来越疯狂。

  潮流文化的兴起让鞋、盲盒、扭蛋、积木熊等寻常工业品成了投机者热捧的对象。不少年轻消费者信奉“万物皆可炒”,在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涨幅的诱惑下贸然进场,期待一夜暴富。与之相应的是,这类商品的二手交易越来越多,交易平台更加细分化,有的甚至提供真假鉴别和交易指数等。

  像盲盒、球鞋这些算不上大众、主流的爱好型市场产品,为何会出现大规模的市场炒作,又获得如此夸张的溢价呢?这些被“爆炒”的商品具有共同的特性:虽不是资产,却有可以量化的价格,加上其单个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易得性,深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与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投机者不同,这些领域往往体量较小、可操控性强,加上流通平台的推波助澜,投机者极易通过抬高市场价格获取超额利润。

  实际上,传统投资品都有稀缺、长期、刚需等特点。而潮品在广泛被炒作之前,多源于小众爱好和个人情怀,因而市场份额不大。从商品价值上说,即便是限量款大牌球鞋,其主要功能也是用来穿而非用于收藏,这种“易耗”的特征很难帮助其成为一种理想而典型的投资品。但诡异的是,即便如此,炒鞋市场仍然蓬勃发展了起来,甚至出现了价格“K线图”。

作者:赵剑影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