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数智让下城社工“最多录一次”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4-06 10:29:46

  “王大伯,您马上要满80岁,可以申请高龄津贴了,您的基础信息我再核一遍。”上午10点,社区数字驾驶舱提示杭州下城区潮鸣街道艮山门社区一居民即将年满80周岁,需要办理高龄津贴申报。看到系统提醒,社区党委书记韩晓雯立即致电王大伯,核实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银行卡等信息。“以前我们还要上门核实的,现在系统真智能,很快津贴就会直接打到老人的卡里了。”韩晓雯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下城区围绕为基层减负,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出社工表单工作存在着业务多表、数据多源、录入多端、填报多次等“重复性”的痛点问题。以潮鸣街道艮山门社区为例,社区日常工作中有31个电脑端系统,15个手机端业务App,社工全年需要完成145类1764次报表的填报工作。

  为此,下城区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发挥杭州城市大脑中枢、区级枢纽和街道节点的互联互通基础优势,用数字化改革“V字形模型”进行业务梳理、任务分解和综合集成,探索基层数据采集“最多录一次”场景创新,实现“一头录入,多方共享”,数据“多元归一”,电脑端系统可“一入口”登录,避免了多平台、多账号、多密码的问题;移动端依托“浙政钉”接入“基层治理四平台”模块,确保数据简便录入、实时更新、高质鲜活,解决了“纸质收集,系统复录”的弊端,努力让社工“走访即录入”工作方式成为现实。

  通过数字赋能、业务协同,社工填表的任务大大减轻,数据的归集分类也让社工手中有了“数据家底”一本账。“我们现在走访居民,核实信息,只要在手机上输入居民的姓名或者身份证号就行,想要的数据就会自动跳出来。”韩晓雯说。现在,借助“基层治理四平台”的移动端外勤入口,社工的手机钉钉中都嵌入了“最多录一次”模块,只要录入了居民的姓名等信息,社工就能在走访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当前,表单的重复填报字段已由838个减少到218个,降幅73.99%。

  此外,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实时快速地被调取并生成表格。当前,全区帮扶、养老、残联3条业务线基层报表从74张减少至23张,降幅68.9%,而这剩余的23张报表也实现了100%的自动生成。“比如残疾补助、高龄津贴、低保补助等,现在都能实现自动统计发放了。”韩晓雯说。

  据悉,这项场景创新工作遵循数字化改革“152”的顶层设计,运用数字化思维、系统化方法对社工日常工作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一体化重塑,让社工腾出了更多的时间走到群众中去,面对面服务群众,打通社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据统计,前期开展试点的现代城社区、艮山门社区,社工上门走访时长已从之前的每周5小时提升至15小时。“这项数字化改革的场景创新,努力做到小切口、大内容,发挥小杠杆、大作为,对减轻社工表单负担,夯实基层数智底座,潜力很大。”下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开展全国街道管理创新实验探索社区智治、大数据赋能精细化城市管理、率先启用杭州城市大脑区县平台,实现区、街道和社区三级数字驾驶舱全覆盖……近几年来,下城区一直聚焦数字赋能整体智治,激发基层创新澎湃动力,马不停蹄地向着全社会共享“数字化改革的红利”的美好愿景阔步迈进。

  此外,下城区将在目前民政、残联、帮扶等业务条线试点的基础上,拓展到综治、妇联、计生、优抚、企退、城管等13个业务条线的全覆盖。让基层社工从“表山单海”中脱出身来,花更多的时间、以更好的状态为居民群众服务,而更高质量的社区服务让居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数字化改革带来的获得感。另外,下城区还将进一步夯实基层数智底座,让数据的采集、使用、流转和安全实现良性循环。“数据来源于基层,把好进口关,提升数据质量,对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尤为重要。如果把数据比作人体的血液,只有血液高质量更健康,人的体格才会更强壮,动作才会更敏捷,我们这座城市的大脑也会更加聪明。”下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许卓恒
责任编辑:王靖羽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