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等商标遭恶意注册?来看看没有PS的年代“战斗民族” 的淳商标logo设计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12-18 14:11:47

  中国小康网讯 近日,四川理塘“甜野男孩”丁真走红后,其姓名相关商标遭哄抢。据媒体报道,一件“丁真”商标24小时内报价18.8万。企查查APP显示,自11月14日起,一个多月的时间,涉及“丁真”的商标申请达到134件,除丁真入职的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注册的19件“丁真珍珠”商标外,其他申请主体均为与丁真无关的个人和公司,申请的商标包括甜野丁真、丁真小哥、丁真的世界、丁真的微笑、丁真旅游等。引发社会关注。

QQ截图20201218140959.png

相关新闻截图

  实际上,自Photoshop诞生以来,除了商标遭恶意抢注,失真的商标设计也一样为人诟病,但在那个没有电脑、那个没有PS的年代,我们的邻居“战斗民族”的设计,却因其淳朴敦厚的画风,成为了设计界的“一股清流“。散发着超越时间的独特魅力。

  提到“战斗民族”,大家的印象是“朴拙粗犷”。辽阔的俄罗斯大地、恢弘的歌剧院、以及这届世界杯能容纳8万人的卢日尼基体育场。总之就是什么都造得很大。

  这个特色在苏俄时期尤甚,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与之配套的一切设施,如钢铁、冶金、机械、能源、等都极致完备,而轻工业的食品、纺织、印刷、日用化工等又特别匮乏。

  先来看重工业领域的logo设计。

1597115072942958.png

苏联六七十年代工业logo

  看到上面三个logo,大家可能会诧异,你是不是放错了?又是鸡又是鹿又是大象的,应该是畜牧业或者旅游业吧?还真不是,如果我说这是三个重工业门类的话,大家能猜到是什么吗?

  从左到右分别是:机械厂、冶金车间、建材工厂。

  首先,我们来看上面三个logo的主体部分,都是字母“M”的变形。大家也许会说,这种字母没什么特色嘛,搁现在的字体库里一抓一大把。

  你可能不知道苏联设计师们当时面对的实际情况。苏联的国家机器对于宣传领域管控很严。僵化的体制规定了当时出版物的印刷字体,必须使用1947年发行的“阿纳托利·舒金杂志字体”,没有第二种选择。

  你如果想在字体上玩创新,那么秘密警察、审查机构都会找上门来。

1597115287487147.png

  苏联六七十年代工业logo

  所以抑制不住创造冲动的设计师们,就开始琢磨了,既然主体被框死了,就在细节上搞“局部创新”。

  于是就有了机械厂的“鸡头”、冶金车间的“鹿角”和建材工厂的“大象鼻子”。

  这个“鸡头”、“鹿角”和“大象鼻子”可不是随便加的。要充分体现其功能属性。你看“鸡嘴”多像扳子,“鸡眼睛”又像螺丝钉,一看就是机械厂的。“鹿角”像一把叉子,象征冶金;“鹿腿”空挡像车间走廊的拱顶,合起来不就是“冶金车间”嘛。大象的鼻子弧度像椅子的把手,这是建材工厂没跑!

  我们再来看一组轻工业的。人家虽然这轻工业是弱项,但是logo设计可不弱。

1597115364930271.png

苏联六七十年代工业logo

  从左到右分别“是蜜蜂与花朵”、“孔雀”以及“小鹿”的形象,主体没有用到字母,就减少了一个审查环节。因为这组涉及日用品,所以应该好猜。

  答案分别是:糖果厂、棉纺织厂、玩具厂。

  第一个logo,蜜蜂采蜜酿造甘甜不难理解,那为什么不是蜂蜜厂或砂糖厂呢?请大家看看“蜜蜂”的翅膀,像不像拧好的玻璃糖纸?而圆形的花芯又像一颗糖果,花瓣是糖果礼盒的形状。所以与糖果有关的意象全都指涉于此了。

  第二个logo,“孔雀”的身体一匹抖开的棉布不难理解,但是说造纸厂也没问题啊。那么请看孔雀的羽冠,那就是区别棉布和纸张的关键所在了。那就是三根尖端触碰在一起的“针”啊!

  第三个logo,那个小鹿的形象颇像是迪斯尼经典动画《小鹿斑比》。

  那个logo设计和这幅剧照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如果审查机关一定要拿这个说事,认为是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那么设计师也有一套说辞。

  鉴于logo越简单,解读空间就越大。这个logo能过审,是因为小鹿的身体被抽象成了“张开双臂的小孩”;而小鹿的耳朵和脑袋,则可以解读成“三个气球”。所以设计师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个放飞气球的小孩”。

1597115477876940.png

苏联六七十年代工业logo

  苏联设计师们的“局部创新”,在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可是当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 “局部创新”不应当被看做是对当时僵化体制的小修小补。更应该是在苏联强大的国家机器上凿开一道裂缝,创意的“魔鬼”栖身于细节之中。

  当然,这些充满灵性之美的logo,从来没有出现在苏联主流的视线里。都用在边角料、赠送手册、不起眼的展架上了。对那些“离经叛道”的设计师们,也许够仁至义尽的了。

  可是如今,那些当时所谓的“主流”都到哪里去了呢?要么湮没在历史的潮水里;要么留下来的,也是大而无当、笨拙臃肿,徒然成为人们的笑柄。

  而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灵光乍现,却像灰烬中的钻石,被时间这条最结实的线穿起,向世人展示出永恒的魅力。(子华)

作者:子华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