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太昇与陈卓璇互怼被骂哭?来看看历史上国学大师之间的“神仙互怼”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2-03 14:49:10

  中国小康网讯 2月2日,在综艺《天赐的声音》节目中,乐评人丁太昇被硬糖少女303女团成员陈卓璇骂哭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稍晚的时候丁太昇做出回应, 否认与陈卓璇在节目中“对骂30分钟”,称当时和陈卓璇切磋了音乐,还答应给她推荐节目资源等,随后又删除微博,引发网友热议。

1612334498680869.png

陈卓璇(左)与丁太昇(右)综艺截图

众所周知,娱乐圈互怼因为话题性经常登上热搜。实际上,学术圈的大师们互怼,也别有一番趣味。比如钱穆先生,他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更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钱穆先生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华人文化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却是个“耿直boy”,没少和胡适互怼。

src=http%3A%2F%2Fhthtw.com%2FUserFiles%2Fupload%2Fimage%2F20150116%2F52654489.jpg&refer=http%3A%2F%2Fhthtw.jpg

钱穆与胡适是一对“学术冤家”

  刚见面就问倒人家

  钱穆比胡适小4岁。胡适名满天下的时候,钱穆还是个中学老师,在苏州省立中学任教。

  有一次,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请胡适演讲,第二天早晨那场,是在钱穆的中学。有校内票的钱穆早早就选了个前排的好位置。当然,钱穆当时在地方也是小有名气了。所以胡适演讲后,校长特意介绍双方认识。

  熟料,胡适突然拿出一封信,说有人告诉他,如果来苏州的话,一定要见见钱先生。按理说被名人青眼有加,应该表示谦虚才是。可钱穆的脑回路有点异于常人,竟然向胡适请教起一部古书。

  没想到“哪壶不开提哪壶”,胡适竟然不知道!稍后校方安排两人一起吃饭游玩,估计也是尬聊。不过临行前,可爱的胡适还给了钱穆通信地址。

  往事不堪回首啊,钱穆后来解释道:“自念余固失礼,初见面不当以僻书相询,事近刁难。然积疑积闷已久,骤见一天下名学人,不禁出口。亦书生不习世故者所可有。”

1598835998972950.jpg

  青年钱穆,看眼神就是个“耿直boy”

  讲课成了“打擂台”

  1930年,钱穆因为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而“一举成名天下知”,被北大聘为国文讲师。谁知,胡适当时主掌文学院,有过尴尬“第一次”的两个人,这回又抬头不见低头见了。

  在学术上,胡适留洋,侧重用西方方法,而钱穆是中国传统的忠实捍卫者。在史料研究方面,两人的交锋更是在所难免,都具体到了老子出生的年代上。

  两人“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服谁,给学生各自开课。钱穆自己都说,“余自入北大,即如入了一是非场中”,当时,北大老师们的家属,都知道了胡钱之争,专门组成了听课“太太团”,听完钱穆的,再听胡适的,回去再当八卦谈资。

  可是对这样的“打擂台”,钱穆倒是很热衷,认为是北大学人“皆学有专长,意有专情”的缘故,并且还惋惜道:“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无倦。果使战祸不起,积之岁月,中国学术界终必有一新风貌出现。”

1598836026591504.jpg

  钱穆在给北大大一新生上课,“咦?怎么和胡老师讲得完全相反呢?”

  一人命名一座楼

  钱穆在去北京大学任教之前,在燕京大学曾教过一段时间。燕大当时的校长是司徒雷登。

  一天晚上,司徒校长请各位教授来赴家宴,实际相当于“团建”,想了解一下大家对学校的印象。结果,钱穆的“耿直病”又发作了,说自己就是因为听说燕大在所有教会学校中最“中国化”,心向往之,所以才慕名而来,结果,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钱穆随便拿教学楼举了个例子:“一进校门就看见M楼和S楼,这是什么意思嘛!中国化在哪里啊?应该用中文命名嘛!”耿直boy钱语毕,大家都不出声了,这回连尬聊都没有话茬了。

  后来,燕大因为这件事开了个专门校务会议,于是把M楼改为“穆楼”,把S楼改为“适楼”。后来大家都开玩笑说,钱穆这一提议,让他和老对头胡适,各得了一个楼的“冠名播出”。

1598836066690287.jpg

  “山外青山楼外楼,钱胡互怼几时休?”

  钱穆这个耿直boy除了怼胡适,和傅斯年也没少“互掐”,别说,那一代大师的学术之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比现在的“宫斗戏”都精彩。但不同的是,大家收获的不是尔虞我诈,而是质疑权威的勇气和做学问的乐趣。(子华)

作者:子华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