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荒野生存”:榆钱像樱桃一般大 养牛和大部队行军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3-31 13:52:06

  中国小康网讯 前些日子,一款能在海拔4500米高的地方,可全域机动、全地形展开的新型全自动主食加工车,亮相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的高原演训场。该车能自备可供7日用量的面粉、水和油,仅一人操作,每小时就能生产面包1200个。有了它,野外驻训的官兵们也能吃上现烤的小面包,引发网友热赞。

1599450224403579.png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看到战士们吃得饱,穿得暖,网友们直呼“心里踏实”,回顾抗战时期,由于日军封锁,正面战场上,前线将士们的饮食很成问题。这时,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因为只有解决生存问题,才能打好仗。这不,西北潼关战场上,黄河边一个国军小分队就遇到了类似问题,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小魏是德国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抗战爆发后,即回国后投军。因为业务精熟,不久就被提拔为少尉排长,带领一支小分队,驻扎在西北潼关战场的黄河岸边,与日军对峙。

  由于日军封锁,给养经常切断,况且在艰难的条件下,正规的伙食也只是杠子面馍馍。大家把玉米面擀成长条,切成四段,然后每人拿一段吃,味道倒还不错,但是里面没有油脂,到后来每个人都便秘了。

  所以小魏规定,士兵每天都要喝一定量的水。那时候还缺盐,小魏发现黄河岸边的地里含有硝化钠,就带领用这种土来制造硝盐,硝盐吃了会腹泻,正好可以平衡大家因缺乏油脂所造成的便秘。

黄河岸边还有榆钱树,结的果子就像樱桃一样,但是果实本身是扁的,吃起来的味道像扁豆。这就算调剂了。因为伙食很不好,包括魏排长在内,小分队的战士都饿瘦了,小魏饿在肚里,疼在心上。

没有肉食怎么办?小魏有一条小狗,全排的人看着都眼里放光。这条小狗是雌的,很会“招蜂引蝶”,对面的日军也养狗,小魏计上心来。不久,排里来一条公狗,小魏就扣下来,检查没有疫病,就领着大家吃掉。

  但是这样的肉食来源极不稳定,小魏想到了养牛。因为北方种麦子,刚长出麦苗时,牛群会去吃麦苗,麦苗被牛啃过后,反而会从一根变成两根,所以乡下人喜欢牛群到田里吃麦苗,牛也因此长得肥壮。小分队开始计划养牛。

  大家把剩下的玉米面拿去换钱,买了一只小牛,把小牛养大后卖给屠夫,由屠夫宰杀。小分队从一头牛开始,最后养了二十几头牛,甚至卖给肉贩后,还可以交换不同的肉品。

  别的部队只想到种菜养猪,而魏排长的小分队卖了牛肉,买菜就行了,而且牛肉还能换猪肉。小分队开拔时,牛羊可以跟着部队走,但别的部队开拔前,要先把种的菜吃掉,而且,猪仔也跟不上部队行进的速度。

实际上,上头的命令就是自力更生,种菜养猪,但是小魏没有生盲目照做,而是灵活变通,反倒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后来别的部队都放弃养猪了,效仿小魏的方法,结果大家的伙食普遍改善,还成立了福利社。

  小魏还派人游过黄河对岸,偷日本人的东西,一种是医药,因为那时候医药匮乏,连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奎宁和纱布都没有。小分队在敌后进进出出,如入无人之境。

  小魏从来不打骂士兵,所以大家向心力很强。那时候部队逃兵现象非常严重,可小魏的分队里不但没有逃兵,还多了两个人,原来别的部队有两个逃兵,到小魏这里就不肯走了。

  如果有人家里有急事,小魏会带着大家列队欢送;如果有喜事,小魏会挑晴朗的月夜举办月光晚会,这些士兵都是乡下人,都会演地方戏、唱小曲,大家轮流表演,就好像把故乡带在身边一样。在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下,小魏的小分队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朝气蓬勃。(子华)

作者:子华
责任编辑:柒月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