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74.8:六成受访者最担心患癌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4-06 15:07:27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您是否担心自己会生病?”这是“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调查中的一道题目,93.5%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回答。人们最担心自己得的十种疾病分别是癌症(63.9%)、三高(37.4%)、心脏病(31.1%)、中风(28.7%)、抑郁症(25.0%)、脱发(24.2%)、肺病(24.1%)、糖尿病(18.7%)、颈椎病(17.3%)、肾病(15.6%)。

1.jpg

  蓝丝带 传递爱 癌症依然是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最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肿瘤筛查和早发现,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四大癌症防控策略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

  提高了1岁,再提高1岁。

  “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到了77.3岁,提高了1岁。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对“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进行介绍时明确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社会在进步,人的寿命也在增长,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健康的身体。”“努力工作,科学生活,争取赶超,绝不落后!”“储蓄金钱的同时,也要储蓄健康。”……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相关话题随之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高达9500多万。

  国民健康,既是家事,也是国事。“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的目标被提出后,很快便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的一句话引起广泛共鸣,“这是一个有难度的指标,也是一个有温度的指标。”

  人均预期寿命是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三大核心指标之一,近年来,人们除了关注预期寿命的长短外,也更关注生命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延长。

2.jpg

3.jpg

4.jpg

  过半受访者自评“亚健康”,超九成受访者担心生病

  2021年3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为74.8分。

  “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脱胎于“中国生命小康指数”,紧随时代发展客观情况和发展趋势,经更新完善而形成,主要从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其中,居民健康水平指标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被称为居民健康的“三大指标”;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标包括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等。

  在本年度的调查中,居民健康水平指标得分最高,为80.6分,也是三项分指标中唯一突破80分大关的指标。本年度,居民健康满意度指标得分为71.0分,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标的得分为70.7分。调查显示,认为自己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的受访者合计为15.1%;52.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正处于亚健康状态;24.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体一般;5.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大病没有,却小毛病不断;1.9%的受访者直言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

  “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调查还显示,人们最常见的十种亚健康表现,排在首位的是记忆力下降,53.4%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第二位是急躁易怒,37.9%的受访者选择这一选项;排在第三位的是肌肉及关节酸痛,32.5%的受访者受此困扰。排在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情绪低落(27.6%)、睡眠紊乱(25.1%)、心烦意乱(19.0%)、注意力不能集中(18.3%)、精力不足(15.8%)、头昏头痛(15.2%)、反应迟钝(13.9%)。

  “您是否担心自己会生病?”这是“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调查中的一道题目,93.5%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回答。人们最担心自己得的十种疾病分别是癌症(63.9%)、三高(37.4%)、心脏病(31.1%)、中风(28.7%)、抑郁症(25.0%)、脱发(24.2%)、肺病(24.1%)、糖尿病(18.7%)、颈椎病(17.3%)、肾病(15.6%)。

  尽管医疗技术在急速发展,但人们依然谈癌色变。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癌症新发人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占癌症死亡总人数30%,同样位居全球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肺癌为220万,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癌症依然是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最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肿瘤筛查和早发现,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四大癌症防控策略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

  关于癌症防治,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在国家卫健委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实施方案2019-2022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均已明确把提高重点癌症的早诊率和5年生存率作为降低中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主要指标。

  肾病引发关注

  “我现在最怕的是得尿毒症。”同很多接受“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一样,自媒体创业者李丽云也非常担心自己得病,不过相比癌症、三高等疾病,近期她的最大担忧是肾病。

  “正常人来说,一般肾小球滤过率(GFR)指标要大于等于90ml/min,但是我最近连续三个月检查,这个指标都只有不到70ml/min,医生说已经出现了轻度肾损害。”谈及健康问题,李丽云显得非常焦虑不安,“我好担心自己以后会变成尿毒症患者。”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增强肾脏功能是强身抗老的重要一环。谈及肾病,就像李丽云这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影视作品中的“换肾”情节,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等到合适的肾源或者父母与子女几番波折进行肾移植。其实,生活中患有肾病的人并不少见。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肾病都会引发肾衰竭和尿毒症。”3月11日,第16个世界肾脏日,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积极面对肾病,共享精彩人生”为主题的大型科普宣传、义诊、多学科多中心联合会诊和学术交流活动,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肾脏疑难病会诊中心主任谢院生介绍道,第一,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预后比较差、花费比较多的疾病,目前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高达10%,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得这种病,但很遗憾的是,因为早期这种病没有什么症状,知道自己得慢性肾脏病的人很少。第二,这种病发展到后期会有很多并发症,会伴有例如心脏、血液、呼吸、内分泌等其他系统损害,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谢院生强调,正是鉴于肾病的独特表现,为引起人们对肾脏疾病的重视,才有了世界肾脏日这样的活动。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肾功能恶化呢?北京同仁医院原肾内科主任黄雯介绍道,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劳累、熬夜、高盐、高蛋白饮食、嗜好烟酒等;第二类因素是合并症,肾脏病人常常有许多共病,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尿酸等;第三类是要注意肾脏病变的程度,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血容量不足、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这些都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另外,肾毒性药物、感染、尿路梗阻等也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需要注意防范。

  对于如何防控肾脏病,黄雯表示,首先要加强自我管理,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预防为主。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清淡饮食,作息规律,不熬夜,锻炼身体,增强体魄,避免久坐不动等。

  “如果得了病,要注意调节心态,正确面对,与家人联手,治病控病结合,与医生加强沟通,参与防控决策。”黄雯还特别强调了控制高危因素的重要性,“超过1/4的肾衰竭是由高血压导致,超过1/3的肾衰竭是由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病患者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自我管理,规范用药,所有用药的剂量、疗程以及药物的增减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的副作用,避免药物性肾损害,不滥用药,不随意应用非处方药、偏方、祖传秘方等。还要定期查体,健康人群每年一次,高危人群至少每半年一次。”

  中医药迎来发展的春天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前些年的发展颇为艰难。“您更信赖西医治疗还是中医治疗?”面对“2021中国现代生命发展指数”调查的这一问题,67.2%的受访者青睐中西医结合,9.5%的受访者更信赖西医,5.9%的受访者更信任中医。另外还有17.4%的受访者回答“不好说”。

  不过,改变正在发生。

  二甲医院创建、获批衢职院附属医院、人才招聘……开年以来,衢江区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毛剑霞异常忙碌,却很兴奋,原因是,“中医药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章对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进行了系统部署,让毛剑霞备受鼓舞。

  “中医药振兴发展,当务之急在于人才的培养,要有久久为功的决心,把中医药事业发展好。”毛剑霞分析认为,首先,要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对我国中医药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不能用西医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医,中医培养要注重师承;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院校中医专业招生以理科生为主,其实学习中医要有辩证论治思维,要有悟性,文科生更有优势,中医很难找到好的生源”。其次,要强化基层中医人才培养,要为确有专长的、师承的中医人才真正打开合法行医的通道,“现在《中医药法》虽已推出,但在地方上真正落实执行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加大力度推行”。第三,中医文化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提高中小学生的中医药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热爱,树立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志向和理想。

  作为一家中成药龙头公司的领导者,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对于中医人才培养同样高度关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专门就此问题提交了建议。在他看来,当前中医药人才面临着培养、使用、评价机制等诸多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中医药服务质量的提高。为此,他建议,提升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待遇,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育整体水平,大力推行中医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开办中医医疗、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生产加工等专业。同时,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加强中医药传染病学科人才队伍培养,对中医药专业高校给予优惠补助。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4月上旬刊

作者:刘彦华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