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相信自然生命的高贵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5-26 15:25:18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在人类构建的宫殿之上,并不应由人类自己来唱赞歌。人与其他生命,与自然界的一切,在共同构造着这个世界的未来。

文|戴荣里

如果要问你吃过香蕉吗?你一定不屑。香蕉是再普通不过的水果。事实上,真正自然成熟的香蕉是很难吃到的,除非你在香蕉树前。水果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尊严,离故土越近,越能展露出真性情,离得越远,味道越难保真。即使在飞机和高铁大大缩短时空距离的今天,摘下就吃和运来再吃,香蕉仍然呈现出两个味道。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是个自然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兽性和神性,每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是一个喜欢天然湖的作家。在湖边垂钓,在夜晚感受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在大地上感知森林和云雾的弥漫缭绕,自然在他心里犹如刀刻的一样。他对岸边的细沙和湖里的水草,有着十分细腻的描写,水的清澈映衬着鱼儿身上好看的花纹,他认为瓦尔登湖是天上露珠的蒸馏器。梭罗把瓦尔登湖看作大地的眼睛。水洗湖岸的美,曾经滋润了多少个年代的自然风景。

正是因为梭罗和大自然有着亲密的往来,才经常萌发很多自然生活的心思。他甚至都能感觉到“兔子到了末路,呼喊声都像孩子一样”,也许正是这种对大自然一切生命的尊重,让他放下了猎枪。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善待生命的种子。瓦尔登湖让梭罗自然而干净起来,正如他所说的,“我反对吃兽肉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它不干净”;他追求简朴的生活,觉得“一个小面包、几个土豆就可以了,既少麻烦,又不肮脏”;他说“卑贱的刻苦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更美”“坐在小山上吃的浆果营养了我的天性”……梭罗所思放在今天,不仅不像是一个人的呓语,反而更像是振聋发聩的呐喊。

每个人撬动生活的逻辑杠杆是什么,决定着他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到底是环境决定我们的行为,还是生存引发的经济理念决定我们的行为?个体如何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掌握平衡?还真难给出唯一的结论。“观念不是公共事件的结果而是其原因”,所以,一个人自然观念的形成,对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十分重要。人把自己看作“万物之灵长”,也同时失去了对待世间一切生命体的公平态度。当人类摧残掉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时,也摧毁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物链条。

对大自然的情感培养,需要思想的简单和去物欲化的自我管理。现代性一个可怕的后果是让大地失去了活力,让资源枯竭起来。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当然不能靠人的主观愿望。就像我们日常吃东西一样,要想吃到原始的香蕉,就要离香蕉树近一点。生活毕竟是琐碎的,空讲大道理没有多少作用。人作为“有道德的物种”,但愿这种道德不只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世界很大,各类生命共存,意义不仅对未来,对当下也无比巨大。

在水果产地能吃到好吃的水果,再快再好的运输措施都比不上自然的赠予,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这个理论说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人类应该认同的高贵性,正像人类常常高估自己一样,人类常常低估自然的神力和未来。在人类构建的宫殿之上,并不应由人类自己来唱赞歌。人与其他生命,与自然界的一切,在共同构造着这个世界的未来。

85351622012796_.pic.jpg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

动情于哲学思考的工程师。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5月下旬刊

作者:戴荣里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