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十年蝶变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07-11 08:22:51

  厚积薄发、破茧蝶变。中新广州知识城要以“知识经济”为创新模式,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为支撑,做出一个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样板,一个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战略的重要平台。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1594426783234403.jpg

  2010年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奠基,当时周边乃是一片黄土,正等待着被开发为产城融合的新型现代化城市。2020年6月30日,《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踏足这片热土时,环境已大不相同。首个在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联交所双重一级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的二期到四期建设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填补了广州缺“芯”空白的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芯”)二期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四处高楼林立、八方共建产城的同时,知识城却又保持着优美的生态环境。其对标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思路,按照绿色、智能、创新的要求,采用了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知识城建设了凤凰湖湿地公园,成为其“海绵城市”规划的核心资源。除此之外,知识城还集宜居宜业于一体,将打造成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皆宜的新型国际化城市家园。

  “历经十年开发建设,知识城厚积薄发、破茧蝶变。2018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中国-新加坡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其多重定位实际上包含五方面意义:建设知识经济新高地,启动创新发展新引擎,共铸国际合作新典范,树立营商环境新标杆,打造城市治理新样板。”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周亚伟介绍,知识城要以“知识经济”为创新模式,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为支撑,做出一个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样板,一个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战略的重要平台。

1594426803157908.jpg

  十年绘就一座城市的发展蓝图

  “可以说,我见证了知识城的成长。2013年我带着来自新加坡的领导上到其中一个山坡,向他们介绍以后这里将是什么规划,那里将会如何发展。当时说起知识经济的规划理念,都被认为是很超前的。而如今,这些愿景正一个个实现。”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陈培进说。

  知识城缘起何处?又是怎样崛起的呢?2008年9月,广东与新加坡提出了共同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构想,广东省政府授予知识城管委会部分省级管理权限,并在诸多方面提供专项法制保障。

  今年是中新两国建交30周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也迎来了第一个10年建设圆满收官、谋划实施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起步之年。其从8.08平方公里起步,由曾经乡村郊外的阡陌田舍,蝶变为如今17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

  陈培进回忆,知识城建立之初,众多企业和投资者一听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纷纷打道回府。但现在,一听到“知识城”这样充满活力的新城,全世界各地的优质企业都主动前来投资、建厂,实现了从零到一。在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下,知识城不仅成为一大批高精尖产业的聚集地,更是建成一座能自力更生、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新城。未来,知识城将进一步吸引全球的人才和技术等创新力量,促进广东省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一到无穷大。

  目前,知识城已建立国家和省、市三级工作机制,先后签署知识城合作发展项目54个。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建成6大研发平台,启动产业化项目47个,广州-新加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有序推进,中新合作标杆项目——“知识塔”开工建设,新加坡国际商务服务中心等100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腾飞科技园、中新智慧园等创新载体,初步形成以知识城为核心、联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下一阶段,知识城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城要“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功夫”重要指示,把握中新“3+1”旗舰项目战略定位,按照“加速北部牵引”宏伟蓝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让“一核两心三区多园”点燃创新驱动,让中新二期合作继续乘势腾飞,让环九龙湖总部核心经济带成为城市核心,让生物制药基地走向世界,全力打造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知识经济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2017年3月21日,总投资22亿元的百济神州生物药项目在知识城破土动工。据了解,百济神州作为广州开发区重点引进的百亿级产值生物医药企业,带来磁石效应。诺诚健华、绿叶、恒瑞、龙沙等30多个生物医药枢纽型项目在知识城落户,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总营收近千亿元。

  知识城以龙头项目带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远不止于此。记者了解到,知识城共引进落地创维等重大项目165个,目前在建企业投资项目79个,总投资近17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超过3000亿元。

  “我们在选择落户之前,其实也看过很多地方。但知识城不管是区位还是政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建表示,知识城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位置,也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起点,区位上具有绝对优势。

  记者了解到,知识城按下了交通建设“快进键”,积极构建枢纽型交通网络。在建40公里风雨连廊,在建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打造30分钟通达机场、火车站、港口,1小时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交通圈。

  “知识城速度”也是吸引百济神州落户的原因之一。刘建说,以前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办完的手续,在知识城一天内全部办好。而且,在全世界三家使用KUBIO全新技术生产PD-1药物的企业中,百济神州本来是起步建厂最晚的一家,而现在,百济神州后来居上,将成为世界第一家实现该技术商业化生产的企业。另外,知识城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的人才政策,也为百济神州吸引世界各地高精尖优质人才提供了保障。

  “百济神州把本应在2年、4年后开始的二期到四期的建设项目拉到今年同时进行,整体工程的完成时间足足提早了4年,超前实现产能4到5倍的增长。”刘建说:“从去年12月开始到今年6月,我们的药物申请了五个治疗适应症,进入报批阶段,而且随时可以开始正式生产,造福广大的癌症患者。”

  同样受益于“知识城速度”的还有粤芯。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于2017年12月奠基,2018年3月打桩施工,2018年10月主体结构封顶,2018年12月洁净室正压送风,2019年3月首批设备搬入,6月15日开始投片,9月20日正式宣告投产,从打桩施工到投产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粤芯副总裁李海明说,从建设厂房时的一片荒地,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迅速完善,粤芯周边的配套越来越好。粤芯也定会扎根知识城,在今年第一季度超额25%完成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贡献“芯”动力。

  据悉,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是国内第一座以虚拟IDM (Virtual IDM)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厂,是广州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也是知识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一期投资100亿元,达产后将实现月产40000片12英寸晶圆的生产能力,产品包括微处理器、电源管理芯片、模拟芯片、功率分立器件等,满足物联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5G等创新应用的模拟芯片需求。

  粤芯动工建设后,已有80家集成电路企业链企业前来考察,32家企业注册落地,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已经形成。

1594426817948704.jpg

  打造知识产权高地保护创新

  创新要素和知识型企业的高密度聚集,必然带来知识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据了解,知识城致力于打造发展层次更高、发展环境更优、发展质量更高的知识经济新高地,打造新兴产业的“创新雨林”。

  知识城是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园区和知识产权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在南起步区规划建设总占地622亩的知识产权服务园,聚集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以下简称“审协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知识产权机构100余家。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知识城成为中国首个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肩负起打造“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经验的使命。

  审协广东中心正是第一家入驻知识城知识产权服务园区的单位。

  审协广东中心副主任董琤介绍,2011年9月,审协广东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隶属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在北京之外设立的专利审查和知识产权综合性服务机构,肩负着做好专利审查和社会服务两大职责使命。

  董琤说,审协广东中心近九年来累计完成发明专利审查结案累计93.6万标准件,年审查结案能力近19万件,约占全国专利审查总量的五分之一,审查范围覆盖机械、电学、通信、医药、化学、光电、材料七大领域,为中心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和资源支撑。

  “中心全力支持知识城的知识产权工作,并直接参与到知识城知识产权综改试验中。”董琤表示,审协广东中心与广州开发区签订“共同推进知识城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专利布局”、“推进知识产权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建立战略规划决策咨询机制”、“助力开发区企业走出去”、“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培育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六大方向开展具体合作,通过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政策在广东落地,助力地方创新驱动发展。

  谈到未来规划,董琤认为审协广东中心要在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知识城知识产权综改试验继续创造积极条件和有利基础,助力知识城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知识产权运营业发展先行区、知识产权引领型产业高端发展示范区和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实践探索区。具体包括:助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挖掘中心优势资源,进一步激励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做好知识产权意识培育,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支持地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扩大人才集聚效应。

  产学研并进把握共赢机遇

  走进位于知识城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记者看见展厅里摆放着新加坡或中国专家高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产品。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说,很多项目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性,目前已经孵化科技项目40余个,引进及孵化企业20家。

  2015年11月6日,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成立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其通过1+1+N的方式链接大学的科研资源。现已链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基础研究能力。

  余龙介绍,研究院利用华南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同时强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管理服务制度、探索适用于国际合作的人员管理模式,吸引国际高层次科研人员进驻开展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促进中新两地人才深度交流与合作。

  如今,研究院已引进高科技人才200余人,其中新加坡高端人才30余人,并派驻南洋理工大学专职人员常年入驻研究院合作办公;每年两国两校科研交流人才往来100余次;同时研究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华工在职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实践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的热情,着力培养创新创业的未来生力军。

  这正是中国和新加坡在产学研合作上的一个成功例子——利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产业链,在知识城把知识变成生产力,未来还会加入更多的世界顶尖学府的科技力量。

  据悉,知识城将围绕世界知识城、湾区创新源、国际人才港目标,全力推动知识城大发展。知识城中部区域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城,面积2平方公里,计划引入13所科研院所,成为高科技人才培育、高校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地。

  各科研院所将密集发力,在知识城打造集聚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端人才逾7000名,科研人员、教职工逾2000名的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科教创新城启动区面积450亩,目前已引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研究生院与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依托张景中、杜彦良、郑志明等八位院士领衔的顶尖人才团队,将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首批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1100人。

  下一步,知识城还将推动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研究院、新加坡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集聚落地。

作者:麦婉华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