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1700封家书,我家的68年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8-07-11 16:28:10

  敬一丹:1700封家书,我家的68年

26.jpg

  生于1955年的敬一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爸爸妈妈的信。1950 年12月23日,敬一丹的爸爸在“恋爱第一封信”中写道:“无论那寒风吹得多么紧,它永远也吹不开我们热烈的友情。”

  敬一丹的父母相遇在 1950年,“我妈妈韩殿云,20岁,爸爸敬毓嵩,24岁。那年他们穿着公安部队的军装,胸章标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臂章盾牌标识:公安”。一封封时代色彩浓重的书信,承载着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

  父母坚持写信、留信,影响了后代子女。敬一丹家里的信越积越多,到近年整理时已多达1700余封。

  敬一丹重新梳理上千封家书,在新书《那年 那信》里,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

  敬一丹在接受采访时说,《那年 那信》相当于是梳理了这个家68年来留下的痕迹。在她看来,家书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敬一丹说:“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家族的故事定格在绿色邮筒和纸面上,跋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是家族的纪念,亦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

  我应该做一个记录者 让更小的孩子知道这个家走过的路

  敬一丹说起父母年迈以后,已经开始淡忘一些事。“我特别感谢在他们没有忘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些。我将来也会忘,我就在想,我的女儿如果不知道来路,她怎么看前面的路呢?”

作者:沈杰群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