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前 他们在崖壁上凿刻下祥和的地下世界

2021-02-02 14:37:34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荆轲刺秦雕刻图。

  麻浩崖墓洞穴外部。

  石棺上的精美雕刻。

  国保档案

  麻浩崖墓,开凿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这片崖墓群东西长约200米、上下宽约25米,有编号的崖墓544座。1988年,麻浩崖墓群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内涵丰富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乐山古称)名墓之首”,墓中保存着许多汉代建筑、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且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画像石棺、书法题刻。出土文物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国保寻踪11

  乐山三江汇流处,依山而建的乐山大佛日复一日吸引着八方游客。大佛一侧,顺着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麻浩河溯流而上约50米,另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却鲜为人知,去年岁末,记者到此寻访这个被郭沫若称为“有搞头”的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麻浩河北岸凌云山之上。在长约200米的崖壁之上,500余座崖墓,层层叠叠,密如蜂房,蔚为壮观。古人事死如事生,为了在死后过上梦想中的富足生活,他们在坚硬的崖壁上凿刻出雕梁画栋,仙人瑞兽,车马伎乐……一个喜悦祥和的仙国世界,在这里永远定格。

  A

  石刻之精

  登上《中国美术全集》

  1928年,郭沫若在日本写成传记文学《我的童年》。他以亲切的笔调记叙了家乡的风物,其中两处提到了乐山崖墓。彼时,乐山崖墓因为被贫苦人家当作居室,人称“蛮子洞”。到了1937年,一位名叫杨枝高的考古爱好者,遍访四川各地崖墓后,得出了“此穴刻画第一精”的结论。消息传到入川躲避战乱的著名考古学者商承祚处,1940年,他带领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人员进行调查,认为这是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崖墓。此后,他激动地在墓室内壁以大篆写下调查题记,呼吁子孙后代永世保护。

  麻浩崖墓雕刻究竟如何精美?冬日,记者前往探访。麻浩河边,依托崖墓成立的博物馆,清寂一如既往。大门抬眼处,郭沫若手书的“麻浩崖墓”匾额字体苍遒。步入大门,越过照壁,规整华丽、深邃宽阔的墓室便出现在眼前。

  这不是简单开凿的几个崖洞。远远望去,一号崖墓的门楣处,可以清晰看到雕刻的斗、柱枋、瓦当、板瓦、椽头、连檐等仿木构建。崖墓之内,俨然是墓主为自己死后营造的“家”。进入其中,首先是一处宽十余平方米的享堂;享堂后的三室,才是墓主长眠之所。仅这一处崖墓,用于装点的壁画,便多达27处。

  在国内考古和美术界,麻浩崖墓公认最有名的石刻壁画有3幅,一是荆轲刺秦图、一是挽马图,另一个便是中国最早佛教石刻造像之一的佛像。

  在崖墓左壁,即使时光已隔近两千年,石壁之上已隐有青苔覆盖,荆轲刺秦图仍然看上去栩栩如生、惊心动魄。刺秦图共有4幅,从左到右刻画了侍臣、秦王政、荆轲、卫士和秦舞阳。只见荆轲怒发高耸,张手前扑。他谋刺秦王不中,被卫士拦腰抱住,仍竭力挣脱,欲继续追杀。另一幅石刻中,秦王弃袖丧冠,右手举剑惊慌奔逃。最左侧,两个侍臣惊惶退避,尽失其度;最右侧,秦舞阳心惧跪伏于地,樊於期头颅还置于匣上……麻浩崖墓博物馆前任馆长、乐山文化学者唐长寿曾经无数次地在这幅壁画前欣赏驻足。他指着荆轲和秦王像感叹:“此图刀法简洁明快,雕刻粗犷浑厚,古代的工匠用夸张对比的手法,便突出了人物个性,达到形神统一的艺术效果。”唐长寿说,国内很多地方都有荆轲刺秦图,“但麻浩这一幅公认艺术性最高。”

  鲁迅在比较中国古代艺术时,曾感叹“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深厚雄浑的艺术风格,在另一幅挽马图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饿马奔槽的一瞬间,一匹烈马正奋起四蹄,以桀骜不驯之姿奔向左侧食槽;右侧马夫拉着缰绳,身体已经绷紧倾斜到极致。古代工匠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出奔马的雄健风采,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示出力量和速度结合的动感与气势。1987年,这两幅石刻被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卷》收录,挽马图的风姿还被刻在博物馆的照壁之上,让前往博物馆游览的观众在第一刻便为之倾倒。

  B

  寓意之美

  这是世人向往的仙界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汉代,为何古人要耗时费力地在墓室中刻下如此繁复的图案?一切皆源于古人事死如事生,将墓室当成了仿生住宅进行打造。

  一号崖墓门楣上,除了仿木构建之外,还刻着寓意吉祥的瑞鸟、神兽等图案。大门左侧,一幅石刻风化严重,却仍隐约可见一位侍从躬身相迎,似在迎接主人归来。墓室内,有墓主向往的神仙世界,仙人们或吹排箫,或相坐博弈,玉兔静卧一旁,岁月静好;也有承载古人价值观的忠孝两全。汉代以孝治天下,崖墓内到处可见和乐融融的石刻故事。董永事父图中,董永站立田间,一手执锄、一手执扇,为坐于树荫下独轮车上的老父扇风取凉。唐长寿说,《搜神记》曾记载董永少失其母,独养老父。家贫困苦,至于农日,以辘车推父于田头树荫下,与人客作,供养不阙。这幅石刻便生动还原了这个民间传说。除了董永事父,还有同样表现孝道的拉车图,男子躬身拉车,车内坐的便是其母;送别图中,男子则向家中长辈行跪拜之礼……

  为了打造一个仿生的世界,古人不惜财力用陶器随葬品营造出人间烟火气息。麻浩崖墓一侧的陈列室,可以看到从乐山各地崖墓出土的陶楼房、陶井、陶灶、陶釜、陶酒杯,等等。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人还制作出大片的陶水田,陶圈里布满陶猪,象征主人家财雄厚,哪怕到了另一个世界,仍然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

  在麻浩崖墓,汉人追求生命永恒的升仙思想也无处不在。崖墓门楣上,寓意吉祥的羊背上隐约可见一幅两人拥抱接吻的“秘戏图”。这种秘戏图,在四川多地崖墓均有发现。彭山江口崖墓的一幅秘戏图,便被郭沫若赞为“天下第一吻”。让人感到惊世骇俗的秘戏图,为何会出现在墓室?唐长寿解释,秘戏行为对应的是生殖繁衍,体现的恰是古人追求生命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这种愿望,还物化为将伏羲女娲图刻于墓室之内。在麻浩崖墓博物馆陈列的一件石棺上,伏羲、女娲相向而立,蛇尾相交。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女娲是生殖神。他们在中国汉代石刻艺术中出现最多,就是因为能体现死者转生的美好期盼。

  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也成为主角。在博物馆陈列室,石棺之上的四神云气图雕刻得尤为气韵生动。古代工匠凿刻出从人世到仙界的过程:腾云驾雾的青龙护送着承载主人灵魂的马车,张牙舞爪的虎和灵秀的朱雀是护卫,他们共同护送着主人到达天门。而双阙刻画的天门处,门吏正躬身迎接主人的到来。整幅雕刻,画面气势恢宏,灵动飞扬,堪称艺术精品。在另一幅剔地浮雕石刻中,西王母端坐中间,左龙右虎以及九尾狐、三足乌、玉兔等瑞兽环侍,这正是古人心中的神话世界。

  C

  价值之大

  发现早期佛教石刻艺术

  古人打造的身后世界,让今人领略到汉代石刻艺术的雄健之风,也得窥近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图景。在考古学者看来,麻浩崖墓所刻的佛教石刻造像,或许是南方丝绸之路存在的又一有力证据。

  麻浩崖墓一号墓室内,通高35厘米的“结迦趺坐佛”浮雕画像已有些风化模糊。仔细辨认,就能看到坐佛着通肩天衣,头顶后有圆形背光,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拳握衣端,衣饰下垂,褶纹极深。其雕刻风格,与形成于公元1世纪的犍陀罗艺术早期佛像非常相似。

  回望历史,佛教艺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期传入中国,一般认为传入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北方丝绸之路,从新疆到敦煌再进入中原地区;另一条则是从斯里兰卡、越南等国到达两广、江苏等地的海路。因为这两条线上都曾发现过早期佛像。在川渝两地,大足石刻、安岳石刻等唐宋石窟艺术,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阕”,为何在乐山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崖墓中,会出现早期佛教造像呢?

  专家认为,两千多年前,从四川或广西进入云南,再经过缅甸到印度,存在着一条“蜀身毒道”。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时,便曾在今阿富汗一带见到过“蜀布邛杖”,证明这条道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当佛教艺术诞生之后,很有可能沿着这条道路传入中国。而佛像与道家升仙思想一同出现在古人墓室之中,生动地证明佛教艺术已经开始在中华大地渐渐传播。

  一座崖墓,汇集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才有实力开凿如此规模的墓室?

  唐长寿表示,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人们认为厚葬即是履行孝道,因此往往投入巨资开凿墓室,即使平民亦然,无非规模大小以及豪华程度不同而已。麻浩崖墓一号墓,“一室三厅”,明显是家族墓地,可见古人对墓室的重视。

  为了在山体中开凿出敞阔的空间,古人也将智慧发挥到极致。他们采用了冲击式顿钻法这种简单的机械作业,用人摆动铁尖撞桩,顿击捣碎岩体。一号崖墓中,如今还能看到冲撞后留下的凿痕,以及插入顿钻器械的孔洞。

  时光流转。当年古人为自己打造的一方身后净土,在岁月长河中先是被盗掘,继而成为贫苦百姓的栖身之地。如今,则成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扇窗口。风化、水浸等病害,日渐模糊着麻浩崖墓石刻艺术的容颜,唯有古人镌刻其上的忠孝大义、追求永生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今天仍能触动人们的心弦。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