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8-07-16 10:42:57

  在“推动”扶贫中激活“能动”脱贫,开创可持续的绿色未来

  脱贫攻坚必须产业项目“强根”,商业生态“造血”,通过健全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授人以渔,确保真脱贫,不返贫。雪松既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强化硬件基础设施,更注重帮助贫困人口转变发展观念,提升自我能力,完善商业生态,做强脱贫致富的底层操作系统,实现内生造血、能动致富,努力留下经得起群众和时间检验的脱贫成果。

  留下一片真正的“摇钱树”。旅游业存在一种“旅游飞地”,依托的是当地土地和旅游资源,但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很小,从事服务的人员基本来自外地,旅游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共富效应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让当地支付环境、社会和文化上的代价。雪松对此坚决说“不”,所有援建毕节的产业项目实现盈利后将整体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雪松不仅出资金,还出人才、出管理,实现扶贫开发工作规范化、长期化、可持续,把项目“扶上马,送一程”,使它变成当地贫困人口的“摇钱树”。

1531709344593628.png

雪松控股将盘活毕节丰富的“三色”资源,即绿色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特色资源。  

      留下一群内生的“合伙人”。如果只是建设单个旅游项目,而不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和延伸产业链,从长远来看,产业发展必然会遭遇瓶颈。雪松将超越简单的项目投入,把视角放大到整个产业链生态圈,链接各类生产要素,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机会,通过旅游就业、房屋出租、销售土特产品等方式,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合伙人”,使农民坐拥“租金”、“佣金”和“股金”,实现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在提升经济总量的同时推进普惠民生,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贫困人口。除此之外,还将在毕节建立文化旅游培训学校,培养文旅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当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才储备。同时,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旅游创业扶持,不仅为在雪松景区创业的贫困人口提供优惠补贴,更手把手传授商业理念和商业技能,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

作者:张劲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