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勺为笔以泥为墨:泥书传承形式新 非遗“活化”迎客来

2019-03-18 13:48:06 来源:人民网 作者:万丽君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以勺为笔,以泥为墨,随着手腕灵活转动,勺中的黄泥缓慢流出,一个凹凸有致的“福”字逐渐在木板上成形。位于长沙市的雨花非遗馆内,正在制作泥书牌匾的刘上四,吸引了不少人好奇的目光。

  以泥书制作而成的匾牌,因用料特殊和工艺繁杂,持续百年依旧光泽动人。今年64岁的刘上四,便是泥书技艺的第六代传人,虽年岁渐长,刘上四却从未停止宣传泥书的脚步,他不断创新泥书的表现形式,让泥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

  以泥为墨 百年不腐

  生于湖南邵东农村的刘上四,18岁开始学习泥书制作技艺。特制的木板上,铁勺如毛笔般灵活,只需几分钟,刘上四便能完成一个以黄泥写成的字。不仅如此,他还能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任意转换,笔势雄健洒脱,甚至比常人用笔写出的更好看。

  “书圣”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刘上四以泥为墨,运笔更难控制,是天分,更是苦心钻研的结果。为了让泥书字体更加多样,刘上四基本上每天都会进行书法练习,四十多年,从未间断过。

  “这泥不是普通的泥,是用泥土、糯米粉、瓦灰、瓷粉与桐油、生漆、鱼鳔胶等调和而成。这样做出的黄泥结构力强,能使字凸出,长时间保留,不脱落。”刘上四介绍,泥书的原材料都取自湖南本地,制作工艺也很复杂。

  泥土要用水澄过取最细腻的一层;瓷粉要用陶瓷磨制;桐油要用火熬过再用。桐油的调配比例也很重要,配多了泥书字体容易变形,配少了则会干裂。配好的黄泥要尽快使用,分层后就只能扔掉。

  “做一块四字牌匾,大概需要6天左右的时间。” 刘上四说,首先要把原木板拼接成牌额匾形,接着调制黄泥,用勺子堆字。进行完上述步骤之后,等黄泥变干,再给字体盖生漆、贴金箔、刷桐油,“这样做出的牌匾敲打不坏,百年不腐,永葆光泽。”

  传承困难 力求创新

  泥书牌匾以前只立于大户人家的堂屋、宗族的祠堂或官府赏赐给有特殊贡献的人,之后主要用来做祖宗的神位、匾、铺面招牌等,融入百姓生活。十几年前,随着祠堂的减少,激光打字、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泥书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刘上四也处境艰难。

  长沙市雨花区非遗馆创始人郭存勇得知泥书传承的困境后,亲自邀请刘上四来非遗馆从事泥书创作。在非遗馆、政府的免除租金等政策支持下,刘上四的工艺品商行成立,刘上四也在2016年被评为长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但是,由于泥书知名度不高,销售市场始终难以打开。根据木板原料的优劣,一个泥书作品的价格几十、上千元不等,算上原材料和制作周期,利润很低。“目前知道泥书的人太少,一年也只能卖出十几个作品,勉强维生。”不同于谈起泥书制作技艺时的眉飞色舞,说起泥书的市场发展,刘上四颇有些无奈。

  “感兴趣的多,真正专心来做的少。”刘上四说,目前已经教授了四五十个徒弟,但真正精通泥书的不足五人,愿意全职做泥书的更是没有,“泥书工艺繁复,做起来辛苦,还需要一定的书法天分。现在需要写匾的少了,年轻人很难靠泥书养家糊口。”

  为了让泥书技艺传承下去,刘上四尽力探寻泥书的各种表现形式,提升知名度,拓展销路。在非遗馆里,刘上四开设了泥书体验课程,帮助普通人了解这项传统手工艺。他还将词赋诗文、书法和堆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起来,制作的匾额既有凝练传神的内容,又能欣赏雄健俊逸的书法,增加了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彩色泥制成了孩子们爱的玩偶、泥书古诗词牌匾彰显着磅礴大气……每件创新的泥书作品,都离不开刘上四的努力尝试。谈起未来,刘上四说,“即使到八九十岁,我也会继续制作泥书,让能更多人接触和学习泥书技艺,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