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 种未来——余东农民画的前世今生

2020-09-21 13:37:46 来源:柯城传媒集团 作者:汪凤花 责任编辑:李弋 字号:T|T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有一个名叫“余东村”的小山村,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子里生活着一群农民画家,他们用自己的巧手将村子装点成了一幅画,使其成为了全国十大画村之一。

看1.webp.jpg

  这个不过800多人口的小山村,书画爱好者就达300余人,农民画创作骨干成员48位,其中6位农民画家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化厅列入首批“浙江省民间优秀艺术人才”。

看2.webp.jpg

  它是怎样成了“画村”?这里的画又有什么魅力?从农闲消遣,到文化产业,余东村农民画的生命力如何延续?

  其实,余东农民画的产业发展之路正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变迁中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农民自强奋进的一曲盛世赞歌。

纸上情缘:农民画的种子

  余东村自古出巧匠,绣花匠、铁匠、木匠、竹编匠......村里都有,工匠们的做工技艺和匠心精神代代相传,为余东农民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良好的先天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余东农民画开始萌芽、成长起来。

看3.webp.jpg

  郑根良是余东农民画家骨干之一。“我从小热爱画画,上课画下课画。长大了,就在农闲的时候画。” 受母亲影响,郑根良五六岁时就拿起了画笔。上世纪七十年代,郑根良看见天上飞过的飞机拉出了一条漂亮的白色尾迹,就赶忙拿出画笔画了下来。

  为了得到点评,郑根良把画拿去衢县文化馆给专业的老师们看。“你知道当时老师说什么吗?”说起绘画创作,郑根良兴奋得不得了,“他们想不到农民也有这样的创作热情,提议建立衢县业余美术学习班。”

  就这样,1973年,衢县文化馆开了第一期衢县业余美术创作学习班,郑根良和村里几名绘画爱好者就是24个首批学员之一。当时衢县文化馆美术干部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免费指导农民进行绘画创作。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学画的队伍。

  就此,农民画的种子,从文化馆里播撒到了余东村的乡间地头。

看6.webp.jpg

  当时,这些农民艺术家的作画条件十分简陋,许多人家连像样的画板、画室都没有,但他们内心燃烧着炽热的艺术之火,身体里有着一股不向环境屈服的倔劲,没有画板,便将门板当画板,没有画室,便把自己的卧室当画室。他们一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一边从事农民画创作,充分释放着自己的艺术热情。从那时起,“白天背锄头种地,晚上拿笔头画画”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04年7月,一批来自中国美院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柯城区七里乡写生。他们在写生之余,希望能有一个平台和柯城当地的画家进行互动交流,切磋画技。衢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国升当时是柯城区委书记,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欣喜,认为这是宣传柯城的难得契机,提出将交流平台设在有农民画底蕴的沟溪乡余东村。于是,一场名为“学院派与乡村派的擂台赛”在余东村内正式打响。以郑利民、金光炎、余统德为代表的余东村农民画家在这场擂台赛中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打破了美院学生心中过去对农民愚昧、落后的固有印象。

  这场擂台赛也拉开了余东农民画成名的序幕。

墙上风景:画天画地画自己

  2003年,沟溪乡文化站工作人员看到了农民画家们的执着和坚韧,决定组织创建“余东农民画”协会,进一步释放农民们的绘画创作热情。这个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支持,大伙儿很快便制订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协会组织。该协会本着“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不断吸收新成员,发展到如今,全乡已有会员326人,其中很多是夫妻、兄弟、父子、邻里,甚至祖孙三代人。

看7.webp.jpg

  在余东农民画协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画画,村里搓麻将、赌博等不良风气渐渐消失了。农闲时节、节日期间,村里都会开展书画交流、比赛,乡村风貌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慢慢发生了转变。

  “我们余东农民画主要以乡村生活为创作题材,特别契合现在的美丽乡村建设,也深受农村百姓的喜爱,有很多村请我们去画墙画。”郑根良说,他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画墙画,日均500元薪酬,收入颇丰。

看8.webp.jpg

  “收入最高的一次是去(衢州)江山一个村墙绘,画了20多天,赚了1万多块。”在郑根良看来,一天要站八九个小时的墙绘工作虽然辛苦,但比起在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是轻松不少。更重要的,绘画不仅改变了他的物质生活,也丰富、提升了他的精神面貌。原本只能在家与田地为伴的郑根良,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外出,踏过省内各地,还接过安徽、江西等地的工作。赋闲在家时,郑根良还会潜心创作一些农民画作品。带着这些作品,他参加了义乌文博会等,让外界了解余东农民画的同时,也开拓了自己的见识。

看9.webp.jpg

  如今,郑根良靠墙绘工作,一年有20余万元收入,成功靠“画笔”绘出了小康生活。原先不支持他绘画的老伴,看到郑根良日益丰厚的收入和村庄的变化,也逐渐改变了观念,还掏腰包给郑根良买画板画纸。在夫妻俩的齐心协力下,子孙们的绘画之路也越走越顺。大儿子郑景现为后溪中学美术老师,2个孙女1个外孙女也传承“家业”,相继进入美院学习绘画,将青春奉献给美术事业。而美院一年高达十几万的学费,也全来源于绘画事业。“文化是经济腾飞的翅膀。”郑根良说出这句令他印象深刻的话, “孩子们学有所成,可以与时俱进走上新时代文化事业,还可以发扬我们的农民画产业,我们觉得很值得。”

  村民余统德的农民画上,打年糕、磨豆浆、马灯、舞龙、采橘等场景,鲜活地跳跃纸上,他说:“这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看10.webp.jpg

  田间耕种、老城新建、五水共治、互联网发展……农民画的绘画主题越来越丰富。随着农民接触的事物不断增多,视野随之开阔。“农民的绘画艺术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有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会长郑利民认为。

  2005年,余东村农民文化中心大楼建成。中心设有余东农民画展示厅、书画创作室、农民艺校、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等较为完整的文化设施。

  2013年末,余东村余家祠堂修建完成,这里不仅是农民文艺表演阵地,同时也是农民画艺术展厅。

看11.webp.jpg

  2020年,中国(余东)乡村美术馆建成。之后,将在美术馆中植入当地农民画产业,带动乡村休闲游的同时,重点打造农民画研学基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