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振兴乡村 文化赋能村民

2021-01-05 17:35:1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潘晗艳 杜奕慷 汪洋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0年,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作为全国全国唯一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方阵,为全国做出了示范和表率,总结出了空间聚集、绿色崛起、产村融合、品牌引领、数字赋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片区联动、四治融合的可学、可借鉴的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

为了用更鲜活的方式将“十大模式”呈现给广大老百姓,FM93浙江交通之声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小康》杂志的指导下,推出了《走进“浙”里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题报道,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例,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了十个典型村庄案例,以独特的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浙江秘笈。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潘晗艳 通讯员杜奕慷、汪洋  艺术,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词,却在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里生根发芽。一场艺术振兴乡村的试验,让整个村子充满了活力,村民成为了农村改造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期主题报道推出《艺术振兴乡村,文化赋能村民》,一起了解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之一,文化深耕模式。

图片36.png

葛家村,有着1200多年村史,全村人口现有606户、1600余人,与其他村子比起来,可以说是“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过去,村民们都以山上的毛竹为生,每年的村集体收入仅10万左右。

图片37.png

 图片38.png

55岁的袁小仙,是葛家村的村民,一早,她就打开了缝纫机,制作起她自己设计的南瓜布偶。

要是在一年多之前,袁小仙可从来没想过会从事布艺品制作,而且还常常有游客来购买。那时候,她和丈夫经营着一家早餐店,起早贪黑,日子却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就在这时,一位教授的一番话改变了袁小仙的生活,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丛志强。

图片39.png

2019年4月,丛教授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葛家村,开展了一场“艺术振兴乡村”的试验,希望用设计为乡村赋能,带动村民一起参与改造自己的村庄。但一开始,这场试验缺并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还受到了不少的阻力,不仅给村民上课没人听,甚至还有村民说教授是骗子、小偷。

 图片40.png

但丛志强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转变了思路,通过做一些对村民们有用的“艺术”,来改变大伙儿的看法。他就地取材,用石头、毛竹、瓦片等材料,在村口的大树下,给村民们做了椅子。也正是这把椅子,成了打开村民们心房的那把钥匙。

椅子一做成,村民们黄昏乘凉时就用上了。潜移默化中,村民们慢慢感受到,原来这就是艺术,艺术可以是有用的,有用的也可以是美的。在接受了这一理念后,村民们也纷纷加入到了改造村子的队伍中。

图片41.png

在丛教授的指导下,很多村民对家里的庭院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还因地制宜,打造出了千年画廊、玉兰王院、桂知苑等40多个共享艺术空间,而改造用的材料,都是竹子、石头、树枝、稻草、废旧衣物等大家以前看不上眼甚至是被视作是垃圾的物品,正是这些材料创造出了美、创造出了价值。就这样,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丛教授还告诉有裁缝经验的袁小仙,可以用自己的手艺做一些布艺,把家里好好装饰一下。于是,袁小仙创办起了自己的粉小仙艺术馆,还在自家开起了民宿、农家乐,相比以往开早餐店,收入翻了好几倍,生活也改善了不少。现在,她还是宁海县4星级的乡建艺术家。

图片42.png

除此之外,如今的葛家村还有了酒吧和美术馆。65岁的村民叶仙绒告诉记者,她家里以前有很多老木床、旧衣柜,原本都想劈成柴烧火,但丛教授说,可以把这些老物件都用起来。于是,叶仙绒把这些它们都收拾起来,再加上孩子们的一些字画、手工艺品和老伴的一些根雕,几乎没花什么钱,就在自家创办出了一个仙绒美术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丛志强说,老百姓本身就有许多艺术细胞,充分调动起村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一颗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则是生命。如今的葛家村焕然一新,村民们还把村子的主干道修缮一新,命名为“教授路”,沿着这条道路,辐射开几十个艺术空间。村书记葛万永说,丛教授是真正地将艺术赋能村民,激发了村民们的潜能,葛家村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如今,村里还有了一支130人的乡建艺术家的队伍。

图片43.png

2020年,葛家村还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庆黄金周,这里的农家乐100%客满。“村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都比往年翻了一倍多。”葛万永说。

现在,村子正着手将村里原来的桂花林打造成一块亲子乐园,让游客们可以更好地享受乡村生活。大佳何镇党委书记李文斌说,艺术振兴乡村,文化在葛家村的土地上得以深耕,村民们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参与。

图片44.png

  在葛家村,不仅游客越来越多,还有众多省内外的村子前来学习,还有的邀请村里的乡建艺术家去讲课传授经验。宁海葛家村的文化深耕模式,正如星星之火,已经有了燎原之势。(转载自FM93浙江交通之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