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书记的“新世界”

2018-10-14 11:57:24 来源:中工网 作者:李战洲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18年前,这里是又脏又乱的连片棚户区。如今,这里早已是欣欣向荣的棚改新区。

  18年前,她所在的社区办公室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斗室,现在,社区在一座面积1300平方米的三层楼内办公。

  18年前,她是对社区工作一无所知的门外汉,现在,她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辽宁省劳动模范。

  抚顺市望花区创业园区古城社区书记徐秀香,在她从事社区工作的18年间,亲眼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棚户区改造过程。“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徐秀香说。

  社区办公室的8次搬迁

  古城社区是一栋三层办公楼。一楼开放式公共服务大厅内,社区服务人员在各自岗位忙碌,并和来办事的社区居民热情地打着招呼。

  “古城社区4727户居民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59岁的社区书记徐秀香告诉记者。社区宣教室内,一幅幅黑白照片和老物件,诉说着棚户区居民当年的无奈和艰辛。徐秀香说,她刚当社区书记时,心情与棚户区居民是一样的。

  2000年,抚顺市面向社会招聘首批社区干部,41岁的徐秀香报了名,她顺利通过面试并被录用,随后被分配到窑地社区(古城社区前身)任书记兼主任。窑地社区当时情况是,有居民1605户,居民中有四多:下岗失业人员多、低保困难户多、残疾人多、“两劳”释解人员多。近七成的房子是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棚户房。第一次走进社区办公室,她的心凉了半截:那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平房,共有三扇窗户,两扇临街。由于道路泥泞需要经常垫土,导致门槛和门外的土路高度几乎平齐。屋内盘着土炕,墙上糊着报纸,屋里没水更没有厕所。

  2003年,窑地社区在其它单位帮扶下,终于有了一台旧电脑,虽然只能打印材料制作表格,但社区建设朝着“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