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团队:一群特殊“农民”48年天涯海角的接力坚守

2019-04-15 08:40:48 来源:人民网 作者:蒋楠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4月,是播种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这个时节,湖南的农人在土地中洒下适宜种植的稻种,等待秧苗成长。而在祖国的南端,位于三亚的衡阳“南繁”基地里,数十位育种人正在丰收的试验稻田里“选种”,他们选取优良稻种,将在本月带回衡阳进行下一代的培育。

  “南繁”基地的冬季播种,春季收获,便是育种工作的加代繁殖。原本需要7到8年的新品种育种时间,通过加代繁殖,可缩短至3到4年。

  48年前,衡阳“南繁”首批育种人跋山涉水来到海南,怀揣着让千万百姓“吃饱饭”的心愿,开始年复一年的艰难“南繁”之旅。

  48年,青葱少年已变为暮霭老人,一代又一代衡阳育种人依旧奔赴海南,他们手捧稻穗,培育希望,他们心系百姓,毕生“南繁”。

  1971届“育种人”林芳仕:衡阳“南繁”史上首位技术专家

  “1971年,我作为农科所首支科研团队中的技术人员,跟随省队来到三亚,开启‘南繁’之路,此后48年,每年的冬天我都在这里度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衡阳农科所首席科学家林芳仕今年已有73岁高龄,穿着拖鞋的他依旧大踏步走进基地田间,满身泥土也毫不在意。

  48年,衡阳“南繁”之路的每一步,林芳仕都参与其中。

  “南繁”初期,由于科研用地无固定场地,“居无定所”是当时科研人员的生活写照。从山间草棚到村内农舍,从师部农场到自建平房,每年4个月甚至半年的“南繁”之旅,艰苦的生活环境成为育种人面临的首要困难。

  说起初期“南繁”经历,林芳仕始终面带笑容,“那时候三亚还没有开发,我们每天除了做科研,还要上山砍柴下地种菜,有一年台风登陆,种的蔬菜都不能吃了,那几个月都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黄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法联系家人,没有任何娱乐项目的育种工作,让林芳仕等人只能每天与秧苗“私语”,尽管如此,他们仍旧片刻不得停。  

????_20190410090248.jpg
林芳仕(右二)正与同事讨论水稻成熟情况

  汗水,换来的是丰收。据统计,仅1976-1979年4年间,衡阳“南繁”人培育的新品种杂交水稻就为全市增产粮食5.24亿斤。从此,衡阳人民吃饭的问题得以解决;粮食的富足,使衡阳在全国率先取消粮票的使用。

  成果丰硕,科研环境也随之改善。从平房“跨越”至楼房,从楼房到独栋工作用房,衡阳市委市政府对“南繁”育种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兴建办公楼、划拨专项资金,一系列政策倾斜吸引着更多育种人才迁徙“南繁”。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