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机 一捧蚯蚓土:老枣农张亦明春耕尝鲜记

2021-04-01 16:11:5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邵琨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人民网讯 “温度24℃,湿度31.2%,土温11.5℃,土湿24.9%……”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大流村枣农张亦明打开手机, 查看村南头试验基地大棚冬枣的各项指标。

  种冬枣20多年,张亦明在别人眼中是“能折腾”的人。他在全村第一个嫁接优良品种“沾冬2号”,建起8亩大棚冬枣试验田作为山东省农科院的科研基地。

  “折腾”新品种让张亦明尝到了甜头。他管理的冬枣销售价格比往年提升50%以上,市场供不应求。在张亦明带动下,大流村成为“沾冬2号”冬枣专业村,种植面积达520亩。

  2020年4月,张亦明又瞄上了新科技。在山东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他采用冬枣宽行密植新技术,尝试冬枣水肥一体化管理和远程可视化、精准化、智能化操作。

  走进大流村“沾冬2号”冬枣技术示范园,大棚内诱虫罐、粘板、色诱灯、弥雾机等“十八般武器”样样齐全,棚内各项数据指标与手机相连。

  张亦明是大棚管理员,也是试验员,正在探索冬枣生产标准化、机械化和远程智能管理模式。他说:“我坐在家里,打开手机就知道大棚冬枣生长情况,随时可以调控各项指标,省时省力。”

  近年来,当地政府提出“沃土工程”,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出“沾冬2号”新品种。然而,新品种虽然口感和甜度都远胜老品种,但是娇贵,更适合在大棚中生长。建大棚,对枣农劳动强度和经济投入等提出了新要求。

  “有了智能管理技术,劳动强度就降下来了,老年人一样可以种枣。”张亦明说,科学种枣不仅解决了“谁来种枣”的问题,而且可以提升冬枣品质,种出绿色无公害冬枣。

  为了从源头上管控产品质量,张亦明又开始了新尝试。这些天,他给大棚冬枣用了不少蚯蚓土当肥料。“别小看它们,这可是宝贝。”张亦明说,牛粪经过蚯蚓消化吸收分解后,就变成蚯蚓土,是非常好的有机肥,通气、排水和保水性能都很好,并且没有刺鼻气味,是冬枣树的好肥料。

  这些年,当地通过举办冬枣节、赛枣大会、电商节等一系列活动,把冬枣品牌越擦越亮。张亦明也越来越“折腾”,跑订单、学技术,忙个不停。他说:“紧跟潮流科学种植,去年沾化冬枣都卖到美国去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靠这些冬枣树了。”(记者邵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