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黎承金和郭秋生:烟田里的“CEO”

2021-06-01 11:37:20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伍臣运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湖村烟站站长钟玉春给黎承金(右)讲述技术要点。

郭秋生在上烤烟叶。

  福建日报讯 黎承金、郭秋生,平均年龄33岁,都是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曾摒弃农民的身份外出闯天地。几年前,他们一个是打工仔,一个是餐饮店小老板;但现在,他们不约而同返回农村,有了个共同的身份——烟田产业经理,他们说这个“CEO”身份挺神奇,它能唤出人的一种奋斗技能。

  第一种技能叫规划力

  “以前从来不知道啥叫‘五年规划’。现在我靠‘五年规划’走出了一条致富道路。”黎承金说。2009年11月,他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三明市宁化县湖村镇黎坊村,第二年筹资在镇上开了一家餐饮店,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6年,对多个产业进行对比分析后,黎承金决定开展规模化种烟,并开始实施“五年规划”。

  何为“五年规划”?黎承金解释说:“第一年准备,第二年开始种植,第三年、第四年扩大规模,产出好烟叶的同时轮种水稻、玉米,到第五个年头稳定生产规模、种植技术,收入100万元以上……”

  也就在这一年,黎承金将餐馆放手交给妻子打理后,毫不犹豫地筹资成立合作社,租赁土地,购置设备,招兵买马。

  常年在外打拼,黎承金对“术业有专攻”深表认可——技术、经营、管理缺一不可。于是,他高薪招募管理和技术人员统一负责生产事宜,并聘请周边有经验的村民帮工,保证各项技术落实到位。同时,他引入企业管理理念,把种烟叶当成办企业,做好用工统筹,提高发展效益。

  2017年,黎承金把烟叶种植作为合作社多元经营项目之一。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推行“统一经营管理、连片规模种植、机械生产作业、烟稻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当年便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成功的开始,给了黎承金继续干事业的底气。2018年,黎承金将种植规模扩大到72亩,烟叶及烟后作物种植实现纯收入27万元。去年,黎承金实行了农场式经营,带着乡亲们一起赚钱。“我要再来一个‘五年规划’,带领父老乡亲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已经成为黎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他说。

  第二种技能叫学习力

  “现在,村里人都喊我‘郭总’‘郭老板’,我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郭秋生说。

  郭秋生是三明市永安西洋镇蚌口村人,2019年,郭秋生的35亩烟叶加上烟后稻、笋干等种植,一年纯收入达23万元。去年,在当地烟草部门“烟叶产业经理”政策扶持下,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60亩。

  与很多大山里的年轻人一样,郭秋生曾经拒绝与土地打交道,一心想逃离农村,去大城市闯荡。

  2007年中专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窝在山沟沟里的郭秋生,选择留在泉州打工。

  2010年,考虑到父亲的身体状况,郭秋生回到老家帮家里种烟。“父亲是老烟农,种了一辈子烟。回乡后,我扛起锄头走向父亲操劳了一辈子的田块,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烟叶种植中。”郭秋生回忆说,“我发现,跟以前比,现在种烟真的变化很大。烟田通了路,有了烟水工程,种烟不再完全靠天吃饭;有了密集烤房和专业化服务,烤烟质量越来越高……”

  于是,郭秋生笃定了留下来种烟的想法。这些年,他一直坚持规模化种植,种植烟叶的同时轮作水稻等作物,还积极应用新技术。

  由于年纪轻、懂经营、善管理,他很快成为当地46名“烟叶产业经理”队伍中的一员——在永安,为解决烟农队伍流失、烟农老龄化等问题,当地烟草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优化烟农队伍结构、培育新型烟叶经营主体。“今年1月,我们进一步改进烟叶生产管理组织模式,选取郭秋生这样的新型烟叶经营主体作为产业经理,并在种植计划、资金扶持、培训指导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他们开展适度规模化种植。”永安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张志平说。

  对于郭秋生来说,成为产业经理,除了“名利双收”,更重要的是让他能轻松种烟。他说:“以前种烟很忙,一心扑在烟田里埋头苦干。当上产业经理后,我主要负责管理,用雇工的形式,通过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来实现提质增效。”

  这些年,郭秋生用种烟赚来的钱在市区买了房子,开上了小汽车。“种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差事,‘穿着皮鞋进烟田、开着小车下地头’也可以成为现实。”他自豪地说。(伍臣运)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