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胡小霞:善断“家务事”的法官“霞姐”

2021-06-06 09:49:55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佩 责任编辑:翎翾 字号:T|T

人民网讯 “霞姐来了,大热天儿的,快进屋凉快凉快!”

  “霞姐,最近瘦了哟,多注意身体!”

  “霞姐,你脚咋了?受伤了还来村里,该歇歇!”

  刚走到村头,郏县人民法院薛店法庭庭长胡小霞就被热情的村民“包围”了。大家一口一个“霞姐”,仿佛见了亲人。

  “早上开庭急,不小心崴了一下,不碍事。我来看看李老太!”说话间,胡小霞推开李老太家的门,屋里光线昏暗,李老太正躺在床上叹气。

  “姨,心脏病又犯了吗?孩子还是不管你?你起诉儿子的诉状我收到了。”坐到床边,胡小霞扶李老太坐起,形容枯槁的老人哭泣着诉说境遇:老伴儿得了癌,儿媳跑了,儿子出门打工,撂下一个小孙子给老两口。孩子得上学、老人得治病,儿子不给钱,日子难以为继。

  握着老人骨瘦如柴的手,胡小霞掉下眼泪:“我现在就给孩子打电话,让他赡养你们,抚养孩子。”电话拨通,胡小霞苦口婆心劝导,从法律讲到伦理,李老太的儿子回心转意:“我这个月发了工资就往家里寄!”

  “姨,既然这样,起诉状咱先放着,毕竟是一家人,打了官司心结可就不好解开了。孩子养活你们了,咱就撤诉;他说话不算数了,你再打官司,我给你做主,你看咋样?”

  “我听你的小霞。儿子还不如你这法官当得贴心……”李老太老泪纵横,握着胡小霞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薛店法庭管辖范围覆盖了263个自然村约22万人口。作为法院工作的“桥头堡”,法庭直接面向农村,受理的多是家庭婚姻、债务纠纷等“小”案件。然而,胡小霞却把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成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去办。“很多老百姓打的不是官司,而是一口气,气顺则心顺。”因此在办案过程中,胡小霞坚持“以调为主”,绝不一判了之,她能调则调,能不开庭就不开庭,“案结事了不是目的,‘人和’才能真正让农村和谐安宁。”

  辖区内有李姓兄弟二人,两家又互为邻居。弟在院外打了口饮水井,在靠哥家墙外建了个化粪池。为此,兄弟二人吵吵闹闹好多年未果。哥甚至扬言:“再不拆掉化粪池,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胡小霞接到诉讼后,利用午饭大家都在家的时间,先是去现场勘验,然后又分别找兄弟二人谈心,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哥哥盖房时弟弟忙前忙后去张罗,弟弟盖房时哥哥因在外打工始终没回来看一眼。因此,弟在盖房时有意把水井和和化粪池建在离哥嫂最近的家门外,就是要每天恶心哥嫂一家人。

  症结找到后,胡小霞把兄二人叫到一起,当面说出哥对弟的歉意。并指出弟把化粪池建在离哥不远的家门口,不仅不利哥哥一家人的出行,离自家吃水井那么近,也会影响到全家人的健康,损人并不利己,何苦来着?

  弟弟羞愧难当:“都是我的错,哥得原谅我!”

  哥哥以礼相让:“弟弟扯远了,咱还是好兄弟,这新的化粪池哥帮你建!”

  清官善断家务事。扎根基层18年来,胡小霞审案无数,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案件,其所在的薛店法庭案件调撤率高、服判息诉率高、上诉率低、强制执行率低、当场履行多、进入执行程序少。

  胡小霞甚至根据法庭接收案件类型,总结出“和睦四篇章”工作法,分门别类,对症下药,紧扣矛盾点调解:离婚案件把握“感情”这一主线,就“和不和”“离不离”“怎么离”进行调解;赡养案件围绕“养活”这一中心,就“怎么养”“如何养”“何时养”进行调解;债务案件围绕“偿付”这一本质,就“还多少”“如何还”“何时还”进行调解。

  外出务工、年老体弱不方便参加诉讼咋办?胡小霞带领薛店法庭变“坐堂问案”为“上门服务”,由“以法庭为中心”向“以群众为中心”转变,把法庭搬到偏远山区、田间地头、百姓家门口,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农村农忙多,农民当事人白天要下地干活,为了不误农时,胡小霞常常牺牲无休时间,在当事人中午吃饭休息时,到家中询问、调解、解决问题。

  很多次,胡小霞进村了解情况时,恰巧遇到当事人田间归来,她习惯性地接过牛绳,让当事人喝喝水、抽抽烟,然后再了解情况。

  18年间,胡小霞不止一次有回到院机关工作或者提拔的机会,她都拒绝了。“苦点累点不算啥,老百姓把我当亲人,我心里满当当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愿意在法庭干到退休,一辈子做大家的‘霞姐’!”(王佩)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