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阚疃镇刘圩村:小葡萄“串”起脱贫致富路

2020-09-11 17:15:48 来源:中国安徽在线 作者:武光明 魏军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金秋午后的阳光,洒落在利辛县阚疃镇刘圩村的葡萄扶贫基地,葱茏的枝叶间,一串串晶莹剔透、浑圆饱满的葡萄若隐若现,空气中充满特有的鲜果香气,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采摘游玩。

  提起刘圩村的葡萄,吃过的人都是赞不绝口。正是这一串串香甜的葡萄,让阚疃镇刘圩村这个深度贫困县里的深度贫困村,在脱贫致富路上,步伐更加稳健有力。

  2016年 ,刘圩村致富能人苏磊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将最初的20亩葡萄园扩大到100余亩,因产出的葡萄品质优良,逐渐在利辛县打响名气,也成为了村里的扶贫产业基地。

  为了使葡萄等特色种植产业更好地发展,刘圩村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以“互联网”理念推动本村农产品走上电商平台,实现了更大程度的脱贫增收。

刘圩村扶贫队长李晓凯展示新鲜葡萄

  这里的葡萄甜过“8424”

  9月1日,记者走进刘圩村的葡萄扶贫基地,一进种植大棚,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藤架上挂满了娇艳欲滴的葡萄,红的、紫的、绿的……色彩缤纷、赏心悦目,轻轻摘下一颗,咬上一口,香甜细腻、唇齿留津。工人们拿着剪刀、提着竹篮,穿梭在葡萄架间,小心翼翼地摘收果实。

  葡萄扶贫基地的负责人苏磊早年在外跑运输,是村里的致富能手。2013年,苏磊回乡探亲,看到一些周边乡镇的特色种植发展不错,便萌生了回乡创业、发展果园的想法。

  “我们村靠近西淝河,水源优质充足、土壤松软肥沃、气候条件也很好,非常适宜葡萄等水果生长。”苏磊说,2014年他特地到合肥市大圩葡萄种植基地参观培训,引进种植“巨峰”“红提”“阳光玫瑰”等葡萄品种。刚开始,苏磊流转20亩土地,聘请了技术人员指导管理,边发展种植边摸索技术。由于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精心的管理经营,葡萄一经上市,便饱受市场欢迎,很快就见到了效益。

  而利辛县阚疃镇刘圩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也在发生变化。

  利辛县是大别山区集中连片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安徽省九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阚疃镇刘圩村又是这个深度贫困县的深度贫困村。刘圩村全村耕地面积3361.78亩,人口4056人,人均不到1亩地,人多地少,加上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8户44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87%。

  2016年,刘圩村先后注入扶贫资金65万元,扶持苏磊农业合作社发展。在村里的帮扶下,苏磊农业合作社现种植葡萄、黄桃、水蜜桃共400多亩,另外还发展园下养殖,养殖土鸡2000多只。刘圩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分红收入4.5万元,合作社还带动10余户贫困户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8000元以上。

  目前,苏磊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余亩,每年每亩可产出葡萄3000多斤,销售额将近100万元。“我们的葡萄先后经过修花、修果、洗果、套袋、加肥、串形定位等9道工序,俗称‘摸九次’。每串葡萄50-60粒,每粒12-18克,甜度一般在18%-20%,比‘8424’西瓜还要甜,还通过了无公害及绿色食品认证。”苏磊说。

刘圩村村民正在采摘葡萄

  甜葡萄“串”起好日子

  “别看葡萄个头小,却是十足的富民产业。”刘圩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李晓凯说。

  葡萄需要精心管理,从正月开始,葡萄园里就有干不完的活儿:施肥、抹芽、掐尖、疏果、套袋,每一样都得算准了时间抓紧干。

  刘圩村的贫困户苏鹏年近50岁,身患肢体残疾,常年在苏磊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干一些除草、浇水之类的轻活儿,每年可增收8000余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苏鹏在葡萄园务工的同时,还在村里的帮助下发展种养业,目前养殖了100多只土鸡和10多只山羊,种植了30亩桃树,距离小康生活更近了。“人活着就得有点骨气和奔头。”苏鹏说,以前贫困是因为身体残疾又没有路子,现在村里提供了发展机会,他就要把握住机遇好好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

  “去年,光工人工资就发了近20万元,许多贫困户因此摘下贫困帽。”苏磊说。除了提供就业岗位助农增收,苏磊专业种植合作社每年还为村里分红4.5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在扶贫工作队的热心帮扶和种植大户的积极带动下,刘圩村的葡萄园等特色种植业为全村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很大力量。2016年底,刘圩村实现了村出列;2019年底,刘圩村的贫困户总数由建档立卡时的178户443人,减少到5户1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25%。

  农村土特产“连上”互联网

  “对于农村来说,发展特色种养业无疑是好路子,要是能乘上‘互联网’的东风,一定可以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曾在通信系统工作多年,李晓凯有着强烈的“互联网思维”,一直谋划将刘圩村的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

  随着刘圩村的葡萄园特色种养产业的稳步发展,李晓凯发现,传统的销售渠道覆盖客户少,产品价格也迈不上台阶。为此,他多次与村干部、产业大户讨论,如果能把村里的农副产品放到网上进行销售,客户范围将更加广阔,产品的价格也能明显高于本地。

  找到思路容易,但实施起来难度就大了。村干部和产业大户文化程度有限,学习电商难度很大,但是困难挡不住热情与努力,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刘圩村的扶贫小店”于2017年在淘宝网正式上线。上线后,产品非常热销,优质葡萄和土鸡蛋单品月销量超过百笔,全村通过该网店已累计销售农产品10余万元。

  2018年,刘圩村又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采取“互联网+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对自愿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由对口帮扶单位出资购买鸡苗,养成后由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所获收益由饲养户所得。目前,该项目已经连续实施3年,共惠及129户贫困户,共发放鸡苗18000只,每年能为贫困户增收2000余元。

  “先是从无到有,然后要从有到优,培育品牌产品。”李晓凯说,优质葡萄和土鸡蛋等一些拳头产品已经在全国打开市场。目前,刘圩村正积极打造绿色、健康、环保的“农”字招牌,开发生产葡萄、黄桃、土鸡、土鸡蛋等系列农产品,让产业在市场主导下健康发展,让贫困户在市场经营中受益最大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