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马街书会:延续700多年的“麦田曲艺狂欢”

2019-03-18 13:32:15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毅力 霍亚平 姜果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马街书会现场 霍亚平 摄

  2月17日清晨7点,从宝丰县城通往马街村的路已经渐渐开始拥堵。

  不过,今年的马街书会终于赶上了好天气,准备的胶鞋雨靴并没派上用场。伴着阳光,车子离会场越来越近,还未到地儿,就已感受到了喧闹的气氛,各式各样的汽车、公交车、电动车和自行车有序地停放在街道两旁,主干道已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进入主会场,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人海如潮,鼓曲声声,连路边的地界都不放过。艺人已开始说唱,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简板声、琴弦声、二胡声、喝彩声,声声萦绕耳际。还有的没搭台子,拿一副简板,配几把乐器,麦田上支起一个小桌板,“小舞台”就搭成了,唱得很是欢快。

  热热闹闹,河南省宝丰县马街书会如约开锣。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说书会友,弹唱献艺。

  来自河南郏县的老曲艺人郑新运今年79岁,是马街书会地地道道的忠实粉丝。

  上联是“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唱书”,下联是“一月一月又一月,月月说古”,横批是“乐在其中”。你一定想象不到,这是郑老先生家今年新贴的春联,可见他对曲艺的感情有多特别。

  “第一次参加马街书会是1955年,在我十来岁的时候,这么多年,基本没断过。虽然我年纪大了,但照样能唱它三天三夜。儿子都说我是神经头!”郑老先生精气神很足,一身装扮很有韵味,眼镜也配合得恰到好处,唱起河南坠子来风采翩翩,一点都不像近80岁的老人。前段时间,他还去漯河参加了曲艺演出,每天3场,连唱了19天,不觉疲惫,只觉欢乐。

  “老年人就该少忧愁,常欢乐,啥事儿别往心里搁,喜欢做什么就去做,欢乐一天是一天。我这么大年龄了,还能保持这样的心态,我认为这都是曲艺给我带来的帮助。”正在跟记者聊天的时候,一位老先生过来跟他说话,两人紧紧握手,眼含深情。原来,他是郑老先生的老朋友,一般每年在书会上才会碰一次面,都是曲艺的爱好者。

  马街,是曲艺艺人心中的圣地,只要这个“活化石”在,他们就会来。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有老曲艺人,今年,孩子也来了。

  10岁的代家琪吸引了众多摄影者的目光,面对镜头,她很羞涩,不过唱的时候架势很是专业。“她现在已经学会几个段子了,自己还想学大书。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我们会多教她。”跟她一起来的是她的奶奶和姑爷,都是马街书会的老艺人了。传统文化艺术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曲艺这门课程,老人有意想让后辈继续传承下去,让马街书会有更多优秀的新生力量。更可喜的是,代家琪自己也喜欢,学起来很有动力。

  马街书会不仅仅吸引本村的村民前来参与,有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自发相约。

  今年70岁的李庚臣老先生也是“曲艺迷”,虽然不会唱,但平时就爱听,闲暇的时间娱乐一下,心情会舒畅不少。他介绍说,在他一、二十岁的时候就知道马街书会,没想到一办就是这么多年。

  “我跟我同村的人一起,早上6点多天刚亮的时候骑自行车赶过来。大概骑了2个小时才到,一是想锻炼身体,二是特别喜欢曲艺,想过来听听。只要天气没那么坏,我每年都会来,马街书会办得特别好。”他笑着跟我们说,“老伴儿也想来,但我这自行车没后座,也带不了人,有点可惜了,明年有机会一定也带她过来感受一下!”

  书会每年都在举办,每年也都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它包容性很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稚气未脱的孩童、从马街村村民到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融入到这场盛会中。

  如今,马街书会不仅仅属于曲艺爱好者,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也逐步形成以曲艺演出贸易为核心的文化市场,同样兼容民俗及经贸活动的文化空间,其规模之大,全国居冠。在会上,我们看到各色各样的小吃、多种多样的广告摊位、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以及沿街挨家设立的“羊肉冲汤”临时售卖点,生意火爆。

  700多年来,就在这片麦田上,无论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书会却生生不息,顽强地延续发展至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它的改变以及给农村带来的精神文化提升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书会也向着更加市场化、接地气化、包容化的方向发展着。

  一把乐器就能演奏出动人的曲子,一辆三轮车就能变成一个舞台,一席麦田成了曲艺艺人的狂欢世界。无论阴晴雨雪,艰难困顿,芸芸众生举步而来,四海艺人潮头高歌。看客们有的手挽手,有的肩并肩,小孩子们更是得意,干脆坐在父亲的脖子上,还有的踮起脚尖探着头倾听自己喜欢的曲艺声,神态百出,乐在其中。(张毅力 霍亚平 姜果)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