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or形式主义?清明节祭扫习俗该如何取舍

2019-04-04 23:32:29 来源:人民网 作者:樊欢迪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摘要】清明节去祖先墓前祭扫是中国传统习俗,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与想念。现今的祭扫习俗也随着社会发展有了变化,出现了网络祭祀、雇人祭扫等新形式,有人认为清明祭扫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

  清明节去祖先墓前祭扫是中国传统习俗,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与想念。现今的祭扫习俗也随着社会发展有了变化,出现了网络祭祀、雇人祭扫等新形式,有人认为清明祭扫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表示对先人的感恩与情感的传承;也有人认为祭扫耗时耗力,只要怀揣对亲人的思念,“形式主义”可以适当减少......祭扫形式千变万化,不变的是文化的传递,家族的传承。

  观点一:清明祭扫不可缺 传统节日需要“仪式感”

  常年居住在海口市的符好仍保持着回老家祭扫的习惯,每年清明期间,符好会趁着假期,回到老家海南省儋州市为先人扫墓,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并不会让符好感到疲惫,“家里每年祭扫,大家都会想办法回来,我的路程还是最短的。”符好说。

  白切鸡、咸鱼、水果和糖果饼干是符好老家祭祖时固定的祭品,把墓地旁清理干净,点上香,众人皆肃穆向先人祈福,符好说,祈福会给后代带来好运气。祈福完成后,还要放鞭炮,“放鞭炮一直是传统,但是燃放鞭炮会污染环境,每年也都会引发或大或小的火灾,是对土地最直接的破坏。”符好认为,现代社会需要文明祭扫,大家可以送鲜花表示心意,希望能改变放鞭炮这一习俗。

  针对网络祭祀和雇人祭扫等新形式,符好则表示个人接受不了,“传统节日需要一点仪式感,自己行动起来比较合适,这种认祖归宗的习俗还需保留。”符好说,清明祭扫的同时自己和家人也聚在了一起,是团聚的好时光。

  观点二:家乡是“根” 祭扫本是“寻根”之旅

  现年78岁的林泽龙老先生已经近十年未曾回家祭扫了,“我的老家在湖南常德,居住在海口后因为距离较远就没有回去过了。”林老先生说,虽然自己不能去现场,但是每年清明节都会让自己的女儿回常德老家扫墓,“对待先人和故乡的感情,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不能说老一辈不在了,这种联系就中断了。”

  十年前,林泽龙老先生就带着老伴和女儿、外孙女,前往老家湖南常德开启“寻根”之旅,“清明祭扫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很重要的分量,是文化的传承,不单是简单的仪式,是寻根,同时对后辈和自己来说,是对先人的一种感恩。”林老先生表示,铭记先人的发展史,也是家庭教育的传承重要部分。

  每逢清明,林泽龙老先生也会在外地对着父母的遗像敬香,“像网络祭祀是个很好的方式,不用长途跋涉,应该要大力提倡;或者是雇人祭扫,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林老先生表示,传统祭祀就是点香烛放鞭炮送花篮,并不需要多大的消费,但是却可以把故乡的情感与先人的亲情串联起来。

  观点三:当祭扫成为“形式主义” 保留将无意义

  大二的吕可心同学则告诉记者,自己近几年已经没有再去祭扫了,“已经不保留祭扫习俗了,虽然父母每年都去,但是我很少去。”吕同学表示,每年清明,燃烧纸钱和鞭炮很污染环境,加上现在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居多,清明回家祭扫不现实。

  “在我看来,祭扫去不去都行,而且父母并不强制每年清明需得回老家扫墓。”在吕可心同学老家河南,祭扫流程简单,只需要几十块买上纸钱蜡烛之类的物品即可。吕同学表示,未来出于种种原因可能自己并不会专门回去祭扫。

  对网络祭扫和雇人祭扫这样的新型祭扫形式,吕可心同学则坦言没有意义,“祭扫就是对先人的一个心意,可以选择去或者不去。雇人祭扫看起来好像是自己尽了孝心,但未免有点形式主义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