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扶贫:因地制宜建“农贸市场”,让“贫困村”变“商贸村”

2020-09-03 12:34:5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胡妍 责任编辑:杨小兑 字号:T|T

1599107614679428.jpeg

过去在路边摆摊的卖鱼大哥蔡波丰,有了农贸市场店面后,生意稳定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胡妍摄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胡妍 “我以前在路边摆摊,卖点鱼,生活水平很低,自从有了农贸市场,一个月能赚几千块钱,全家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9月2日,卖鱼大哥蔡波丰一番话,道出了揭阳什石洋村的脱贫经历。

  揭阳市的省定贫困村不仅人多地少、人口密集,而且当地人崇商成风,当地民间有“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的说法。东莞市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一些贫困村毗邻镇中心、人流量大、当地人喜欢做小生意的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农贸市场”扶贫项目,不仅让贫困村、贫困户有了稳定、丰厚的市场铺位租金分红收益,市场旺铺还为当地贫困户和村民提供了“居家从商”机遇。

  东莞市石龙镇帮扶的什石洋村位于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中心,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务农、务工,村集体经济薄弱。东莞市石龙镇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发现,整个大南山街道唯一的集市就是地处于什石洋村辖区内的历史老圩埠—石头圩,现己残破不堪,不适应目前市场需求,因此小商小贩只能占道占街为市,随处乱摆乱卖,阻碍交通,既存在安全隐患,脏乱差现象又严重影响村容市貌。

  扶贫工作队通过调查统计,发现村民们对承租市场铺位的潜在需求很高。在什石洋村中心区域刚好有一块村里储备作为民楼建设用地的空地,在此建设一个新的综合农贸市场,不仅可以解决小商小贩占道经营、随处乱摆乱卖的问题,提升村容村貌;市场铺位出租的收益分红,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经济收入低下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扶贫工作队与村委会商定后,统筹了扶贫开发资金400万元和东莞到村引导资金150万元,合共约550万元,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0亩的大南山街道什石洋农贸市场项目。“什石洋村农贸市场所在地既是大南山街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周边乡村的物资交流中心,流动人口较多,承担着大南山街道和周边乡村近4万人的商品服务,且区域商品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驻村第一书记黄景庆说,农贸市场首期建设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共建设104个铺位、摊档,其中商铺40个,摊档64个。该项目于2019年春节前交付使用,首年收益达到101.88万元。根据收益分配方案,60%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40%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扣除市场管理费用,全村贫困户2019年分配约57万元,每年每人分配收益2300多元;村集体收入也由2015年2.04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40万元。从根本上实现贫困户和村集体稳定脱贫。

  如今在什石洋村,再也看不到占道摆卖、人车混乱的现象,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市场内一个处于交通要道的档口处,蔡波丰正风风火火的做着生意。蔡波丰称,“我们家有10口人,我哥还有嫂子身体不好,爸爸年纪大了,妈妈也做不了什么。我就在路边摆摊卖点鱼维持生计。”石龙镇驻村工作队进驻以后,像蔡波丰一家一样的贫困户开始有了盼头。今年1月份,村里新建的农贸市场竣工落成,扶贫工作队和村委向蔡波丰推荐了市场内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店面,并提供了租金优惠,让他和家人在这里做淡水鱼和生鸡生意。“档口平时一天能卖七、八十只鸡,中元节等节日期间,能卖到两、三百只鸡。特别感谢扶贫组和村委会,现在生意好起来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蔡波丰说。

  黄景庆表示,鉴于农贸市场首期工程的成功经验,结合市场需求,什石洋农贸市场二期项目正稳步推进,为推动农产品流通,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并进一步利用这个扶贫“造血”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经普宁市发展和改革局批准同意建设,二期项目用地面积9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44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40万元,主要建设16间二层铺面以及配套相关设施。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