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对口帮扶揭阳的114个贫困村已达脱贫标准

2020-09-03 12:39:1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胡妍 责任编辑:杨小兑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胡妍 9月1日-3日,东莞市委宣传部组织媒体前往揭阳开展脱贫攻坚采访报道。

  据了解,从2016年4月起,东莞市承担揭阳市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及揭阳产业园等4个县(市、区)共114个相对贫困村对口扶贫任务。东莞市委、市政府累计落实扶贫资金9.376亿元,通过落实保障性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强化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揭阳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到2020年6月底,东莞市对口帮扶揭阳市的114个贫困村、7112户27168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image (1).jpg

火炬村扶贫干部挖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激活农村经济长效发展。胡妍摄

  探索红色旅游与脱贫攻坚的融合之路

  “草舍初成亲友助,喜迁新居谢党恩。”在火炬村贫困户李端平新建的两层半小洋房外,贴着这样的一幅对联。李端平说,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心声。“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扶贫干部帮助我们家进行危房改造,提供就业奖补、生活补助……让我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火炬村位于揭西县南山镇东北部,背靠大北山脉,距镇区约3公里,是省定贫困村,全村没有规模的农业产业,农民经济收入低微,留守村民老弱病残多,缺乏强劳力。2015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2016年,东莞市委党校承担揭西县南山镇火炬村对口帮扶任务后,通过各级扶持资金的投入为火炬村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火炬村46户133名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省“八个有”的脱贫标准。

image (2).jpg

近年来,随着红色村革命旧址修缮项目的推进,驻村工作队逐步将火炬村打造成爱国教育基地、红色党建基地。胡妍摄

  火炬村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是解放战争时期潮汕人民抗征队驻地,共有革命旧址7个。东莞市委党校因地制宜,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了解到村里红色资源较为丰富,以全省建设“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契机,组织6名教研骨干成立课题组到村调查研究,深入挖掘火炬村红色资源,编纂了《“小延安”龙跃坑革命史略》宣传册,制作了《龙跃星火 火炬传承》宣传片等,进一步丰富火炬村的“红色内涵”,帮助火炬村成功入选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实施的“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并获得专项资金500万元。火炬村统筹了新农村建设约1300万建设资金,按照发展红色旅游的定位,重点打造红色遗址景点周边环境,进一步加强“红色村”基础硬件建设。

  近年来,随着红色村革命旧址修缮项目的推进,驻村工作队密切联系相关单位,逐步将火炬村打造成爱国教育基地、红色党建基地。同时,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这一特色扶贫项目,积极向南山镇党委建言献策,拟物色专业第三方团队,把村里红色资源整体打包,共同经营发展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项目,鼓励村民投资餐饮、农庄等项目,预计可创造当地就业岗位20个以上,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脱贫攻坚的融合之路。

  破解地质难题,荒地种出大农业

  东莞市石碣镇帮扶的惠来县靖海镇后湖村是一个典型的沿海贫困村,村里交通、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海边土壤多是盐碱土壤或以荒坡沙地为主,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耕地极少。过去,这里的村民们因无法种植高产作物而懊恼,无任何农业主导产业,只能通过半渔半农的传统习作模式艰难过活。东莞市石碣镇扶贫工作队进驻后湖村后,请来了农业专家把脉土地,参考农业专家的意见后,决定通过改良、调配沙土比例,改善土壤酸碱度,把大面积的荒坡沙地统筹利用起来,变荒为宝,发展胡萝卜种植产业。

image.png

扶贫工作队在后湖村荒坡沙地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一根胡萝卜带动了全村脱贫。

  石碣镇扶贫工作队依托村委会,统筹了500多亩荒坡沙地,相继投入财政引导资金200万元,引进了“广东菜篮子工程”中的龙头企业广东佳润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了胡萝卜种植项目。2019年,该项目胡萝卜产量达5千吨,产值高达2000万元,不仅为20名贫困户带来就业,还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增加近20万元收入,带贫益贫效果显著。2020年,该产业项目进一步增资扩产,目前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亩。

  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东莞市石碣镇扶贫工作队破解了困扰多年的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在后湖村荒坡沙地上种出了高产、优质农产品,成功扶植能长效运作的特色农业产业,一根胡萝卜带动了一个村脱贫,让这条小山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径。

  “扶贫车间”就业,上班带娃两不误

  据不完全统计,揭阳市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占比不到6成。部分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意愿低,主要原因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外出就业就无法照顾年迈的老人、对年幼的小孩子教育也会造成缺失,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因此,就近就业,在家打工赚钱、照顾老小两不误,是这一类型贫困户的“梦想”。

  东莞市委宣传部对口帮扶普宁市的山后村,采取企业与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结成对子,形成劳务合作关系,以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共投入320多万元利用村集体用地建设两期厂房,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目前,第一期厂房已成功招租正式运营,车间员工年平均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贫困户年均分红1000元左右;第二期厂房已完成验收,开始招租。两期厂房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创收10万余元,不仅让企业有钱赚、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有活干,也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实现了看家就业两不误,实现了群众脱贫与企业盈利的多赢效果。据统计,目前东莞市在揭阳市共建设“扶贫车间”21个(揭西3个,普宁11个,惠来6个,产业园1个)。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为增强驻村扶贫工作力量,东莞市从2019年开始,按每年每村3.6万元的标准配备扶贫驻村助理工作经费,在贫困村当地聘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得电脑操作的年轻劳动力担任扶贫驻村助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莞市派驻韶关、揭阳市省定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他们带着驻村扶贫助理一次次遍访贫困户,和驻村扶贫助理一道制定、实施贫困户帮扶措施,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扶贫信息系统,一起到镇、县有关职能部门跑项目……东莞市在贫困地区聘请驻村扶贫助理的这种做法,不但加强了驻村扶贫工作力量,又为当地贫困村两委培育了一批既熟悉基层村委工作、又懂扶贫业务年轻后备干部,为揭阳市100多个贫困村打造了一支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