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 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1-25 05:40:24

  中国网财经1月24日讯(记者 王金瑞)2024年首次降准将至。今日,央行宣布决定于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自2024年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表示,降准有助于为银行业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净息差,推进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同时,降准释放资金增加流动性,有利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支持经济增长。

  将于2月5日降准0.5个百分点

  今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显示,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决定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自2024年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

  同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流动性投放工具,为社会融资总量及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我国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为7.4%,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央行相比,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这是补充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的一个有效工具。” 潘功胜称。

  “从降准的原因看,此时降准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虽然目前国内经济加快恢复的迹象增多,多项经济指标回升,但恢复的态势并不十分稳固。特别是经营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仍在恢复之中,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因此,此时宣布以较大的幅度降准,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有助于提振经营主体和投资者信心,更好地支持经济恢复回升,也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

  董希淼进一步表示,从降准的时间和幅度看,此次降准超过预期。一般情况下,降准幅度为0.25个百分点(2023年两次降准均为0.25个百分点),而此次降准为0.5个百分点,为常规降准幅度的2倍,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每年降低银行成本超过120亿元。同时,央行还宣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这些措施将引导银行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降准在2024年2月5日落地实施,有助于维护春节前后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保障春节期间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降准有助于为银行业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净息差,推进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同时,降准释放资金增加流动性,有利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支持经济增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说道。

  专家:降准降息未来均有空间

  潘功胜表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有足够的空间,央行将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多位业内专家表示,预计下一步央行将继续采取降准降息等措施。“降准降息未来都还有空间,当然要根据我国经济走势以及物价走势来决定后续的政策。”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预计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会进一步强化。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降息与结构工具仍在工具箱,一方面,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经济复苏主要矛盾,国内货币政策方面,将进一步降低消费和投资成本,提振微观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银行整体部门净息差承压,部分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以及此前银行调降存款利率幅度有限等,预计后续央行仍通过降息引导市场利率中枢适度下移,发挥结构工具定向直达、低成本优势,挖掘利率市场化改革红利,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步下行。预计2024年LPR利率仍存在一定幅度下调。

  “从内外部环境看,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结束以及我国物价水平走低,2024年我国货币政策加大调整和实施的空间较大。”董希淼表示,下一步,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长短结合,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在价格适度上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稳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的支持服务,以更大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

  在董希淼看来,预计下一步央行将继续采取降准降息等措施,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LPR特别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降,助力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进一步激发有效融资需求,为2024年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和持续回升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作者:王金瑞
责任编辑:白静
来源:中国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