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初春的葱油面,有一口新鲜来自5000里外的云南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4-05 12:30:31

  原标题:上海人初春的葱油面,有一口新鲜来自5000里外的云南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黎浩

  沪上本帮菜和名小吃,大多离不开一味葱香,葱大排、葱油面、葱油饼……这其中的“葱”,并不是大葱,而是百合科葱属下的小葱,也叫小香葱。在上海人的记忆里,阳台上总有一个陶盆栽着葱,父母做菜时顺手掐几段,鱼肉的浓香里一下子透出清爽。

  40岁的曾晓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从事小香葱种植近10年。他每周都到田里检查小葱的叶片,与农技专家和质检员确认品质。一旁是打包好的鲜葱,一天后,它们将落地上海,然后被配送到大大小小的饭店和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近年来,沪滇协作不断推进,“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企业+云南资源”等协作模式不断结出新果,促进云南当地居民就业增收,上海及东部市场消费蓬勃兴旺。许多像曾晓国农园一样的云南农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在冬春蔬菜供不应求的季节,将新鲜蔬菜源源不断送到上海及东部市场。

  彝族植保师的两道难题

  小香葱上部为青色叶片,下部是较短的葱白,长约为20厘米,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90后彝族植保师曹泽,每天穿着帆布胶底鞋,踩过一垄垄葱田。“春夏季,种一茬葱大概两个月。冬季的葱生长期比较长,接近70天。这里的小香葱一年有四茬。”他随身带着试纸和采样筐,时不时从田里掐一段,回到实验室检测指标。

  曹泽回忆,8年前一次偶然的契机,他经人介绍与曾晓国相识,席间二人谈到“无染色天然小香葱”,他很感兴趣,随即回到家乡,做起小香葱培育技术员的工作。

  在基地,他的工作是流程管理,确保播种、施肥、收割等每个流程的时间和工序准确,另一个岗位是药物管控,药剂学专业出身的他像植物医生,为小香葱诊断问题,保证每一株健康存活且无染色。

  最初三年,曹泽翻烂了植物药剂书,云贵川三地举办的农技会他几乎场场不落。“刚开始我们也不懂,前三年研究的时候,几乎都和葱同吃同睡,跟着当地种葱户学农技,去农科院找专家,三年摸爬滚打下来才有了自己的方法。”他笑言。

  在小香葱基地,他主要做的工作是药物管控以及流程化管理,即控制每个流程的具体时间和工作内容,每一株小葱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获,都要做到非常精细。而药物管控就需要他像医生一样,为生病的小香葱诊断后调配相应的药物,保证每一株无染色小香葱健康成长。

  曹泽说:“为了葱绿色健康,目前基地配制的营养液基本都是钙肥、镁肥、氨基酸和一些微量元素,每天早上根据每株葱的生长情况,动态调配比例。”为此,曹泽每天都有超过12个小时的时间泡在基地里,每天的步数都在三万步左右,风淋日晒,皮肤都晒得黝黑,但他甘之如饴。

  回忆自己刚毕业时的迷茫,曹泽认为云南是充满创业激情的热土,给了他重新找到人生道路的机会。2014年,他从昆明学院药剂学专业毕业,在某知名制药企业从事农业相关研究工作,但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让他倍感拘束。业余时间,他自学很多蔬菜类植保知识,但总感觉难有实践的机会。

  从办公室到红土地,8年来,曹泽逐渐从农业小白做到400亩地的技术总管。这里的工作,让他感觉到“合适、开心”。买了房子和车子,他笑着说今年将走入人生新阶段。

作者:赵黎浩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中工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