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池: 守护百姓健康,举足轻重
国际商报记者 何晓曦
“你哪学校毕业的?”“我清华的。”“虎坊桥那儿?”“不是,湖广会馆对过儿。”“那不是一个地儿吗?”“哪儿啊?”“清华池啊!”
这是郭德纲于谦表演的相声《文章会》开头的一段,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浴池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清华池作为北京浴池文化的地标,深植人心。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自我革新,拓展业务,发展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做成了健康产业的金字招牌。
从“澡堂子”到全方位健康中心
清华池一步一步走进殿堂
北京的浴池俗称“澡堂子”,老北京的澡堂子始于元代,当时主要由寺院僧人开办,是供进香的信徒沐浴更衣的场所。
“说到修脚,起源就更早了。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已经有‘病足’二字。修脚业的鼻祖——智公禅师是周朝人氏,相传周文王得了趾甲病,智功挺身而出,施以‘方扁铲’,刀到病除。”清华池党支部书记、清华池传统修脚术国家级非遗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任新春对记者娓娓道来。
清华池始建于1905年,它的前身为小仓浪澡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过投资改造,正式定名为“清真清华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整修扩建为两层楼面,清华池成为当时京城的一流浴池。
“澡堂子里泡个澡”是老北京的一种生活状态。一进门儿有伙计吆喝“来啦,里边儿请”。先到柜上交钱取牌,伙计给您领到铺着雪白毛巾的床铺前,来一碗清茶水,这叫“迎客茶”,又叫“清口水”。进了澡堂,一边哼唱着京剧戏词“日月轮流催晓箭”,一边下到标着“烫”的水池子,里边儿有人接唱“青山绿水常在眼前”,大家相视一笑。唱一唱,聊一聊,下下棋,请搓澡师傅用“108把毛巾”搓个痛痛快快,中午叫对面饭馆子送几个菜、一碗面条,下午再修修脚,极度放松舒适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解放前,清华池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活动站,为当时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大量的地下工作。建国后,清华池经过了一轮又一轮不断的改革创新。1958年,清华池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脚病治疗室,率先将修脚技术与中西医医疗技术相结合,从单纯的修脚逐渐变为脚病治疗。
在清华池博物馆,记者看到一份关键文件的复制品。1986年5月19日,北京市宣武区服务公司提交《关于清华池装修后重新定价的请示》,文中提出“根据该浴池地处繁华,设备条件优越,拟定价格,附表如下……”,在附表中,可以看到明确划分了洗浴、按摩和修脚项目的价格表,每个价格表下面更加细致地规定了按照性别、部位、病症区分的项目价格细则。清华池从单一的澡堂子,向多层次多元化服务迈进。
1995年,清华池经上级公司审批改造为北京市第一家设有多种科学洗浴方式、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高档国营浴池;2000年,上级公司北京翔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清华池、虎坊路浴池、汇泉浴池、白鹭美发厅四个服务企业合并由清华池管理;2007年,清华池迁址……一步一步,清华池在发展壮大。
由“修”到“医”
以专精技艺践行社会责任
2000年左右,浴池业经营面临全面下滑的形势。“当时浴池萧条,但唯一排队的环节就是修脚。”任新春表示,清华池在分析市场需求后,找准突破口,果断把脚病治疗作为清华池的主营业务,通过狠抓服务流程、抓卫生规范执行、抓技师队伍建设,逐步扩大了脚病治疗的品牌影响力。
“甲沟炎、灰指甲、滑囊炎,以及脚跟脚垫、瘊子等,这些都是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但是很多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科室进行细致的治疗,有的时候医院的处理方法是直接拔掉趾甲,”任新春表示,“在清华池,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用传统刀术来治疗。”清华池非遗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杜德顺就是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生,将医术与修脚术结合深入研究,第四代传承人王建生将修治脚病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资料整理后,挑出最典型、最好辨认的脚病图片102张,配上文字,出版了《修脚图谱》,填补了行业空白。他的这本《修脚图谱》至今还是修脚行业入门的“工具书”。
作为修脚技艺传承的摇篮,清华池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培养几千名修脚师,同时也是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及职业资格认定的编审评委,2008年参与劳动部修脚师工种标准制定工作,编写培训教材,2014年编写出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修脚师》及《考试指导》共6册。清华池老北京浴池中心延续最初的老北京洗浴风格,“108把”搓澡技艺独具特色,也深受大众的喜爱。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