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都市如何带动大山区走向乡村振兴?浙江七位专家来支招
中国小康网讯 12月13日-15日,以顾益康为首席专家的七位来自浙江深度参与过“千万工程”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三农”专家走进重庆,对当地农业农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深入调研,为推进重庆山区库区强县富民“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图:《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
《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在研讨会上表示,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小康》杂志社的各项工作,双方曾经共同举办过“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重庆荣昌区等区县历年多次参加《小康》举办的论坛活动。这次很荣幸和顾益康等专家来到重庆深入调研。根据这次调研情况和“解码浙江”经验,他认为有“一小时都市圈”和“三小时经济圈”两条不同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比如,大都市郊区的新乡村位于“一小时都市圈”内,正在从“美丽乡村”走向“科创乡村”,着重在城乡空间重构重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功能分类等方面发力,乡村国际化、数字化、时尚化、科创化“新四化”是未来的乡村发展方向。而远郊区县则处于“三小时经济圈”,可以“从‘建设乡村’为主向‘运营乡村’并行方向发展,着重从文旅融合、品质农业、康养产业、碳汇交易这四条路径寻求发展。”
会前,七位专家实地走访重庆万州区、梁平区、忠县、石柱县,对重庆的农业农村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要让“文化、意识、环境”点亮乡村。
图:专家讲座现场
中共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顾益康认为,一方面,要重视农民工进城,将大山区大库区转移出来的青年农民尽快培育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让城市真正成为农民工的新家园;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条件促进城市资本、人才、科技、文化等要素流向农村,鼓励更多年轻人到大山区大库区去做现代农业、从事美丽经济,让老年农民在家门口有业可就,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让美丽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度假、研学、养生的“后花园”。
“前两天我去看了万州的三峡大瀑布,很震撼!不亚于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顾益康直言,重庆在自然资源、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三峡库区和山区也有很多好的东西,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把好的东西卖出好的价格。在他看来,重庆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总体上还未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氛围。
如何借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盘活山区库区“沉睡的资产”? 顾益康提议,把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三步并作一步走,进一步推动大山区大库区大城区之间的交通硬连通,进一步深化乡村产权制度,加快建设一批能够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富民乡村产业,用艺术、用产业驱动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地方、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在大山区大库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下,重庆的经济在十大城市之内排名第三,城市化水平突破70%,很了不得。”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黄祖辉肯定道。同时,他清醒地指出,尽管近年来重庆山区库区的基础设施有所提升和改变,但山区库区人民的理念还是相对落后封闭,文化程度较低。此外,山区库区的土地等基础性要素不占优势,资本、人才、技术等配置也不够。
学习浙江的“千万工程”,“关键是转化,理解‘两山’理念,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黄祖辉表示,推动改变人居环境就是改变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改变了,乡村各种产业的发展才更有可能。他表示,山区一方面可依托资源禀赋,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发力,打造整体的区域性品牌,同时将文化融入进去,为品牌赋能;另一方面,以数字化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让更多农民能够参与其中,实现共同富裕。
当天,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原副主任、浙江省委原副秘书长、原省农办主任夏阿国做了名为《浙江对山区经济支持做法的解读及考察感想》的学术报告,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乡村振兴部部长、浙江省政协原秘书长陈荣高做了《乡村发展的感悟》的报告,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潘伟光做了关于乡村振兴的课题报告,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做了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专题报告。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单位参加了本次活动。(孙越)
图片来源:重庆社会科学院
编辑:郑良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