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太“火” 引发政府主动跟进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7-11-06 23:00:37

  2008年,基金会联合中国课程标准制定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开发出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与基础教育国家课程互补的结构化课程体系“梦想课堂”。经过在各地学校的几年试点后,“梦想课堂”正式进入到国家三级管理课程体系的校本课程中,成为教育部门允许学校选修的课程之一。

  课程出炉后,基金会开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广,先行选择有意愿的配资学校开始投放,一个地方投放上课资源周边学校老师也会过来学习,相互促进。

  由于国家三级管理课程体系中的校本课程大多学校自主开发,教育部门核准后方可学习,但学校在现有的教育压力下较难有精力和能力去开发,“梦想课堂”33门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出现就给了学校在校本课程上选择的机会。

  牛晓说:“国家提出课堂改革目标,但具体方法并不明确。作为公益组织与课程标准制定机构联合出品课本教材,提供培训方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拿来就用,这对学校是一种减负。”

  在推广过程中,如果选用向教育主管部门推送“梦想课程”,一旦被官方接纳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广速度较快,但基金会却并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牛晓说:“从上而下的推广是一种行政性方式,推广可能较快,但这让完全没有接触和不愿意采用的学校会产生抵触,这并非基金会希望的效果。而自下而上会让基层教师有意愿选择,完全取决于兴趣,这样的推广速度可能稍慢,但效果扎实,这符合基金会宗旨。”

  目前,“梦想课程”已经在江苏、贵州普遍进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大批量的被学校采用。

  项目过“火”公益机构“吃不消”

  2008年刚刚注册成立时,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是一家非公募基金会,不对外公开募捐。2014年4月12日,基金会召开2013年年报发布会,宣布获批转制成为公募基金会。

  “现在,整个筹款市场越来越向微公益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家专注于发展素养教育的基金会,我们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去实施自己的项目,同时也需要传播自己的理念。公募可以搭建更广阔的资源平台,让各界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共同面对教育难题,让教育界的人士以新的视角和心态培养未来人才。”该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曾表示。

  2008年,真爱梦想的公益产品“梦想中心”问世,并随后开发出1.0至6.0版本。

  多年的持续开发投入和试点教学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按照约定,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基金会应按照1:1的建设比例配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设“梦想中心”也越发迫切,配资比例逐渐加大,基金会募资速度跟不上配资速度,基金会有些“吃不消”。

  2017年,贵州铜仁市松桃县在已建成22所“梦想中心”的基础上,再次与基金会达成协议,通过政府资金配资530万元,计划再建53所。这意味着,如果实现这一目标,按照1:1的配比模式,基金会也要为此配捐530万元。

  松桃县教育局局长滕建勋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已将530万元的配资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如果审批顺利,资金将会逐步拨付到位,也期望基金会方面能够有相应资金配比。”

  “53所建成后,松桃县‘梦想中心’将达到75所,这将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校。政府配比大量建设资金也是看到了公益产品的社会价值。”滕建勋说。

  牛晓表示:“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当公益项目快速发展后,按照先前1:1的配资要约,如果基金会跟不上节奏则会导致一些‘梦想中心’无法按时设立。”

  韦玥集团是真爱梦想重要的捐赠方,该集团董事长韦玥对《公益时报》表示:“企业方面非常认可‘梦想中心’这一公益产品,也会注意到捐建资金的配比度。如果政府方面拿出大笔配比资金筹建,企业方面也会拿出相应资金捐赠给基金会来补足政府配比的缺口。”

  “每年基金会筹资额占地方政府配资比例的30%,还有70%的项目资金基金会无法跟上,除非政府全资购买‘梦想中心’,要不只能与政府商议控制或暂缓配捐节奏。”牛晓说,“我们不希望看到,因节奏太快,项目质量打了折扣。”

  “大量捐方都是定向捐建,这有可能不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配捐的地域学校,虽然基金会倡导捐方向政府配资区域学校捐赠,但仍会存有一定资金缺口。基金会加大公募筹款力度来填补资金缺口或是连接更多对口扶贫企业捐赠,可能是眼前最有效的方法。”牛晓补充道。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陈亦佳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