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益达人熊军:单腿“蹦”完33场马拉松
7岁,天生脑瘫的他,刚刚开始学爬。
14岁,他终于从“爬”着上学到“蹦”着走路,能单腿跳过几座山头。
24岁,他“死皮赖脸”要到跑步赛资格,单腿“蹦”完10公里。
26岁,他用5小时57分钟,跑完北京马拉松全程,哭着给妈妈打电话。
重庆万州人熊军,今年30岁,天生脑瘫,单腿“蹦”完33场马拉松的公益达人。
熊军为跑步热身。刘祎摄
“跑步让我再活一次”
都说爱情像长跑,起初缓慢充满期待,中途艰苦总想放弃,最后冲刺看见幸福曙光。而熊军的长跑更像爱情,从最初的求而不得盼望拥有,到最后的长相厮守彼此相伴,跑步让他拥有了不同的人生。
清晨,天微亮,绵绵秋雨,细密地织着。丝丝寒气混着绵密雨线,往匆忙的行人头上、肩上笼上一层“薄纱”。医院门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划破静谧的场景,“花生粥、菜稀饭、豌豆粉、土豆饭,要不要来一碗?”
“老板,来碗豌豆粉,加个鸡蛋。”
“要得。”应声的老板,手上麻利地拿碗、舀粉,把鸡蛋装进塑料袋里,一起递给食客。看得见的是老板的上半身,动作利索。看不见的是早餐车挡住的下半身,单腿支撑。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熊军的早点摊便开始营业。刘祎摄
卖早餐的老板叫熊军,在重庆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门口,每天早上都能看见他单腿站立的身影,一站就是3个小时。他算是万州区的“红人”。“红”,不仅是他单腿卖早餐,更因他是一名单腿马拉松运动员。
30年的时间,熊军从一个无法爬行的先天脑瘫患者,变成了用左腿单腿“蹦”完33场马拉松的公益达人。早上,他是小吃摊的老板;收摊后,他是青年志愿者;傍晚时分,在跑步的人群里,总有他极速“蹦”行的身影。
“小宇你今天主要是完成15公里的目标,时间暂时不用管,主要是里程上达标。”
“张哥,你前几天运动量太大,今天不适合过量的运动,你就跟到团队热身,如果感觉疲惫就改成快走。”
每个周四的傍晚,万州区滨江路上,“万州嘿起跑”跑团的成员都会在这里集中训练。熊军是跑团的召集者和志愿者,同时兼职半个教练。
“我没有学过专业的运动理论,所有跑步知识都是其他跑友口传和我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熊军说,“因为爱跑步,也为了跑得更久更远,所以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来保护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跑友。”
每天早上,他 3点起床,在租来的门面里淘米、熬粥、煮鸡蛋,准备好售卖的早餐,6点准时出现在五院门口,有时更早。9点结束早餐生意后,采购好第二天要用的食材,就开始他的志愿者工作。
去学校分享跑步经验、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给残疾人做心理辅导……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志愿者工作多而琐碎,但熊军每天都坚持到岗,他说这种坚持跟跑步是分不开的。
“跑步让我坚持公益,跑步让我再活一次。”熊军说。
“我可以学爬代替走路”
“蹦”跑的青年,曾经爬都是奢望。
1988年前后,在重庆万州区黄柏乡的村民们总能看见一个村妇背上背着一个婴儿,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中采药。这个村妇是熊军的母亲,背上的婴儿就是熊军。
熊军出生后两三个月,父母发现他有点不正常,于是到村医生那里检查,医生说熊军没有救了。后来去了大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天生脑瘫,就算是能成活也是个植物人。
“亲戚朋友都劝他们放弃,医生也建议父母不要治了,但是父母没有放弃我。”熊军说,住不起医院,父母就决定把他带回家自己养。在一位老中医的帮助下,母亲学会了采药、抓药和扎银针,并坚持在家给熊军治疗。
白天,父母下地里劳作,熊军一个人在家里,附近的小孩就来欺负他。还有一次野狗趁家里没人,差点把熊军叼走。从那以后,母亲走到任何地方都背着熊军。
熊军4岁那年,家里多了一个妹妹,尽管如此,父母对他的关爱并没有减少。家境再艰苦,也花钱为熊军治疗,父母的坚持让他6岁时终于开始牙牙学语。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