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公里淡化海水进京管线近八成审批完成 管线贯通后曹妃甸百万吨淡化海水将进京
首钢京唐海水淡化出的蒸馏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摄影/郝羿
北京市发改委日前透露,正与市水务局研究淡化海水利用方式、深化海水淡化规划的设计方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从曹妃甸起沿京沈高速行进至北京的一条长为270公里的淡化海水管线正在悄然规划中,其中河北段的180公里、天津段的27公里已经在当地完成审批,只余下北京段的63公里还未有最终定论。一旦这条输水管道“上马”,每日将有100万吨淡化海水进京。
淡化海水利用正处研究阶段
据了解,北京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一直谋求从外地调水。自2014年12月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以来,每年可为首都调水10亿至12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本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仍只有150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构建多元化供水格局,多渠道保障水资源供给,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研究推动海水淡化入京。近日,市发改委透露,“探索促进海水淡化健康发展、有效缓解淡水供需矛盾”这项任务,有了实质性进展。正在与市水务局研究淡化海水利用方式、深化海水淡化规划的设计方案。根据任务安排,在积极探索促进海水淡化、有效缓解本市淡水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水价电价优惠方面还将取得突破。
对此,市水务局也回应称海水淡化入京还处于研究阶段。
曹妃甸淡化海水已入当地市政管网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因首钢搬迁而闻名的唐山市曹妃甸开发区内,两处日产5万吨淡化海水的项目正在积极准备入京事宜。一处是由北控水务主营,一处则由首钢京唐运营。
两个项目同取不远处渤海的海水,海水淡化的方法却不同。首钢京唐公司进行海水淡化源于“自给自足”,在搬迁到曹妃甸之后,如果就地取水,成本远高于搬迁之前,同时也会给当地用水新增负担。于是,离厂区只有200多米的海水进入首钢的视线,再加上“自产”热能,一期日产5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在2009年投运,并选择了“热法”,即通过加热海水,使蒸发后的水蒸气冷凝下来获得淡水。
“在30平方公里的厂区内,50%的用水来自于海水淡化,既可用于生产,也可供职工洗漱、饮用,且部分富余产能还与曹妃甸地区市政污水勾兑后进行二次处理,产生低于地表水价格的再生水。”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与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海水淡化技术的国产化、形成区域内的循环经济,使得海水淡化的成本越来越低,“如果用于民用,综合成本每吨为4元至4.5元”。
与首钢京唐公司“自给自足”不同,北控水务在落地曹妃甸时,目标瞄准的就是淡化海水进京。其运用的是“膜法”,即海水经气浮、超滤、反渗透、矿化等过程,去除盐分、悬浮物、有机物、藻类和细菌,最终得到淡化水。
“我们的淡化海水下半年已经进入了当地的市政管网,初始阶段用量不大,每天一两千吨左右。”北控水务海水淡化事业部总经理王小水指出,淡化海水首先进入的是当地水厂,与原有水进行配比后再入户,“主要是怕会破坏原有的管道系统,析出杂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供水量会进一步加大”。
淡化海水进京口有两个地点供选择
对于淡化海水的进京,北控水务、首钢京唐都有自己的计划。、
首钢京唐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当中,预计明年底投产。届时,“每天可以达到10万吨的海水淡化量,足以满足我们自身淡水的使用且具备了外送水的能力。” 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与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二期工程投产后,民用水的生产能力为3万吨/天。“现在万事俱备,差的就是管道的建设。我们的三期和四期规划工作正在进行,项目完成后将形成海水淡化日处理280万立方米的能力,向北京及周边城市年供淡化海水可超10亿立方米,那就与南水北调的输水量相差无几了。”
王小水则透露,一项由该公司负责的名为“日产100万吨海水淡化进京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按照日产100万吨计算,可满足北京居民三分之一的用水量。
北青报记者在中国招标与采购网拟在建项目中查询到了此项目,其分为制水和输水两部分。 其中,制水项目将建设10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厂,输水项目将建设自曹妃甸海水淡化厂至北京亦庄水厂的输水管线和中途两座加压泵站,管线单管长度约270公里。输水管线途经河北、天津,然后到达北京,270公里的管线中,河北段长度约为180公里,天津段约27公里,北京段约63公里。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