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 我们该如何保护“水中大熊猫”?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19-05-05 15:50:11

等待放流的中华鲟。 本报记者 王轶辰摄

  中华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1.4亿年的历史,其身上保留着许多生物进化的痕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为拯救这一稀有濒危物种,我国科学家多年来努力攻关,终于让“水中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

  随着透明水池的闸门拉开,一尾尾健康的中华鲟顺着滑道而下,消失在长江之中……近日,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市举办——这是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1次中华鲟放流活动,共有700尾不同年龄的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水中大熊猫”得到了有效保护。

  野外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中华鲟是鲟鱼的一种。鲟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就已出现,曾是恐龙的小伙伴。据文献记载,在周代中国人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在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成鱼可以轻松长到两米多长,体重达250公斤以上;其寿命比普通鱼类长很多,与人的正常寿命相差无几。中华鲟出生在长江,在婴儿时期就顺江而下出海远行,但在十几岁成年后,它又能准确无误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长江口,逆江而上完成种群代代延续。并且,在1年多长达3000多公里的跋涉中,它粒食不进,表现出惊人的耐饥、耐劳以及辨别方向的能力,其中奥秘仍有待解开。

  近几年,中华鲟野外生存状况堪忧。世界自然基金会河流项目经理程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全球的27种鲟鱼中,有23种濒临灭绝,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代表着以鲟鱼为旗舰物种的淡水生态系统在衰退。“这也在我们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报告中得到印证,2018年的报告显示:淡水生态系统的生命力指数下降82%,是所有生态系统中下降速率最快的。”

  而中华鲟当前的生存危机,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加剧。中华鲟研究所研究员杜合军表示,乱捕滥捞是影响长江水生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长江的非法捕捞量远大于鱼类的正常繁殖数量,中华鲟意外之死的一大主因便是误捕误捞。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让水运空前繁荣,密集的航船也对水生生物生存形成巨大挑战。另外,长江沿岸人口密集、化工布局密集、农业发达,导致城市污水、化工废水、化肥农药残留大量进入长江水体,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中华鲟出现的严重性别比例失调现象,很有可能是受到沿江污染中的激素影响。

作者:王轶辰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