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助到助人 海归博士与希望工程的“十年之约”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18 15:30:30

  3月13日,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会议室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

  活动现场,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宇良向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希望科学+基金”,自2024年起他将每年捐赠10万元,一直持续10年。该基金计划通过发放助学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点亮八桂青少年的科技梦想。

  11年前,陈宇良因为获得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放的两万元“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改变了人生轨迹。如今,成长为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科研骨干后,他决定反哺希望工程,拿出自己的科研奖励绩效设立公益基金,倡导身边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希望工程,将希望火种传递下去。

  与希望工程结缘

  求学时期的陈宇良一直在跟时间赛跑。

  陈宇良出生于广西贵港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不能工作,家里靠母亲一人打零工维持生活。作为家中的大哥,在家庭发生变故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向政府寻求帮助,而是一直靠着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及勤工俭学维持学业及补贴家人。

  2010年,陈宇良考上湖南大学的研究生,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选择调剂到免除他学费的广西大学读研。

  “尽管学校免除了我的学费,但当时交完住宿费之后,兜里只有不到100块钱。还有个弟弟读大学,也需要用钱。”陈宇良当时便下定决心,要靠自己把生活和学习的重担扛起来。

  研究生期间,他在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室有一张专门的床铺,早上5点半起床,他便开始做实验、搞科研,白天除了上课,他还会抽空去外面的高职院校兼职做教师。为了赚取更多的生活费,别人周末休息了,他却利用起来兼职上课,“要备课,还要讲一整天的课,说实话那段时间蛮累的”。

  2013年,陈宇良以学院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广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马上就可以实现他人生第一个目标。但窘迫的经济状况令他犹豫了,他陷入了工作挣钱给父母治病和实现人生梦想的两难抉择。

  学院团委书记了解到他的情况,告知他可以申请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由于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加上家庭经济困难,他顺利通过逐级审核,获得了两万元的“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

  “这笔助学金确实给了我希望,让我可以放下其他杂事来专心做科研,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陈宇良说,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这笔助学金让他坚定了把学术道路走下去的决心,也让他深深感受到希望工程的力量以及党和国家对青年成长的关怀和温暖。

  拿到助学金后,陈宇良把共青团广西区委关于举办2013年度“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发放仪式的通知打印了下来,一直珍藏在自己的行囊中,因为文件落款处留着团广西区委和广西青基会工作人员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我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将来向希望工程报告我的成长,立志10年之后把国家给我的这份爱,反哺给国家。”

  有梦想的人不少,但有行动力去实践的并不多

  2018年11月的一天,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苏瑜接到一个陌生的来电,对方说他是第二届“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获得者陈宇良,在广西大学读博后,获得广西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奖学金资助,到美国雪城大学攻读联合培养博士,现已从美国留学归来,回到母校广西科技大学任教。

  “他说,博士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选择回大学做一名教师,是因为党和国家在关键时候给他帮助,他必须懂得感恩。”苏瑜说,当年发放“广西青年英才助学金”时,因为符合条件的博士并不多,所以虽然时隔多年,她依然记得陈宇良的名字。

  跟陈宇良打交道的过程中,苏瑜时常被他的勤奋所感动,“他是我认识的人当中,睡眠最少的一个,经常半夜3点给我回信息,早上6点已经起床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

  陈宇良的妻子覃爱媚是在一次采访中被他打动的。

  2018年,在广西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的覃爱媚接到一个报道任务,去采访学校引进的年轻博士陈宇良。出乎她意料的是,这位海归博士并没有炫耀他的学术背景和科研成绩,而是坦诚地讲述他从寒门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他努力求学的同时,还通过兼职担起家庭重任,他的担当品质、精神追求都很感染我”。

  之后交往的过程中,陈宇良对科研工作的全心投入,更让覃爱媚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谈恋爱时,覃爱媚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多才下班,而此时陈宇良的办公室仍亮着灯。夜深了,他还在跟学生交流讨论科研问题。“我不好去打扰他们,就在外面等,基本上每次都要等到11点多,才能见上他一面。”

  至今,陈宇良还保持着求学时的习惯,他在办公室放了一张床,还有牙刷等生活用品,如果晚上工作结束太晚,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因为他觉得一起来就可以干活的状态特别好。

  “他这种努力的状态很感染我。”覃爱媚说,这也激发了她向上、进取的心。生完第一胎,坐月子期间她就开始看书准备考博了。夫妻俩的两个孩子,都是妻子夜里陪伴丈夫在办公室加班时,出现阵痛,直接去医院生的。“我很喜欢、很享受这种努力的感觉,感觉很充实。”

  经过多年努力,陈宇良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培养人选、广西科技大学首批“3331高层次人才计划”优秀青年学者。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85篇SCI和EI收录论文,并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陈宇良时常跟人提起,10岁那年他就萌生了3个梦想:读博士;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当一个慈善家,成立世界500强企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目前,他已实现了前面两个梦想,尽管第三个梦想难以实现,但他从未停止在公益路上追梦的脚步。对此,苏瑜也感到很钦佩,“我接触到的有梦想的人不少,但有行动力去实践的并不多”。

  今年春节前夕,恰逢陈宇良和妻子结婚3周年的日子,夫妻俩作了一个浪漫的决定,从他的年度科研奖励绩效拿出10万元,捐给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收到这笔善款后,广西青基会建议陈宇良把这笔钱用来提升广西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此前,广西青基会工作人员在大量走访调研时看到,科学教育一直是乡村教育的短板,未来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数字鸿沟和认知鸿沟将进一步拉大。“我们与陈宇良达成共识,成立专项基金,在帮助青少年提升科学兴趣、学习科学知识、享受科学体验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苏瑜说,这也是广西希望工程紧跟时代创新发展的深刻要求,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寻找“助学育人”有效载体的又一新探索。

  做公益不是要等到非常有钱才去做

  刘志华是陈宇良带过的一名研究生,从甘肃敦煌到广西柳州求学的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读研时,她省吃俭用,甚至有一次腰痛发作担心看病花钱,不敢去医院看病。

  细心的陈宇良发现刘志华总喜欢在办公室吃泡面,同学去食堂时她也自己在办公室啃干粮,他便主动找这名学生谈心。

  刘志华告诉他,弟弟在上学,妈妈在做家政,最近妈妈突然生病了,家里断了收入来源。

  “陈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他告诉我,课题组给我安排了会议记录等工作,可以每月给我400元。除此之外,我发了论文,他也会给我一些科研奖励。就这样,我度过了那段困难时期。”刘志华说,陈老师的这种帮助,不会给学生心理负担,而是让他们通过劳动有尊严地获得经济支持。

  从2010在广西大学读研至今,陈宇良先后资助过38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一开始,他是瞒着妻子的。

  “我怕失去她。”陈宇良说,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每个月的工资除了要寄给老家的父母,还要拿出一笔钱资助困难学生,留给小家庭的确实很有限,他一直担心妻子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不理解。

  一次,覃爱媚从网上看到有媒体报道他资助学生的事迹,有些生气地埋怨道:“为什么这么多年你都不告诉我?”

  陈宇良坦言,这次捐资成立“希望科学+基金”,他也感到一定的经济压力。“家里有房贷,老人看病、妻子读博都需要用钱,但身边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支持,以及妻子的理解,让我在赴公益之约时感到很安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加入公益事业,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汇聚力量。

  在“希望科学+基金”的捐赠仪式上,目前在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读博的刘志华表示,陈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们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对学生的关心和资助,是为了让学生更有底气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江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3月18日 04 版

作者:谢洋 江畅
责任编辑:王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