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心脏骤停 三位施救者找到了
5月15日18时许,35岁的倪女士带孩子在北京车公庄地铁站候车时丧失意识并发生心脏骤停,现场多人参与救治。进行紧急心肺复苏和AED两次除颤后,倪女士心跳恢复,随后经120救护车转运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5月22日下午,倪女士家属在北京公交警方的协助下找到了其中三位施救者。
三位施救者是医院同事
王乐、安晴、张渴的职业同为护士,直到被倪女士的家属找到,她们才发现竟是一个单位的同事,都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22日一见面,倪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和姐姐便紧握着三人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如果当时没有你们,可能我妻子就……”王先生说着,话语中伴有哽咽,“谢谢你们救了我们一家”。
在交流过程中,几名医护也不断询问倪女士的情况。王先生表示,妻子目前正在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
说起事发时的情景,王先生回忆称,妻子15日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等地铁时突然晕倒,孩子被吓坏了,幸亏有好心人及时出手施救,“我赶到医院时,其中一名施救者也在现场。在我强烈要求下,对方才留下了联系方式,但不愿留名,只表示‘应该做的’,而另几名施救者则没有留下个人信息。”王先生希望通过媒体,寻找其余几位参与施救的好心人。
公交警方协助寻找好心人
“我们值班时听到了广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维护。”北京公交警方五路居站派出所民警马晓晨回忆说,当民警赶到现场时,几名乘客正在轮流对患者进行施救,“手法相当专业,整个沟通过程都是在用专业术语进行,由此推断都是专业医护人员。”
随后,北京公交警方等部门经多方寻找,最终确定了几位施救者均是周边医院下班的医护人员。经北京公交警方核实,此突发事件系五路居站派出所民警和地铁车公庄站工作人员处置,确定参与现场抢救的人除了乘客郝艳楠、振国医院护士任蕊蕊,还有三位施救者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同科室、互不相识的医护人员,分别是内镜中心护士张渴、麻醉科护士安晴和妇产科生殖中心护士王乐。
“这是医护人员的本能反应”
“我们相互之间不认识,今天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安晴说,当时她下班,刚刷过地铁闸机,就突然听到广播呼救,作为医护工作者,她本能地跑上前救助。她在跑去的过程中,也看到其他几名乘客在往前赶去。
经过初步检查,安晴判断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紧急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我大概按压了两个循环左右,患者终于捯了两口气,我又按了一会儿。”安晴说,胸部按压十分消耗体力,自己当时即将体力不支,所幸旁边一名老师及时接替了她。
“我看她已经大汗淋漓了,就赶快接手。”王乐说,除了她和安晴外,还有一位施救者一起接力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地铁工作人员也及时拿来了AED。
仅进行胸外按压,患者的复苏效果仍然不理想,还需要人工呼吸,“旁边一名女士没有一丝犹豫,果断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王乐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当时有两名施救者轮流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而通过当时现场沟通时所用的专业术语来看,她推断几人均是医护人员。
张渴说,自己路过闸机时听到广播后赶往现场。“我到时这两位老师已经开始对患者进行按压,效果并不理想,而两位老师已经大汗淋漓,于是我主动进行人工呼吸。”她说,自己和另一名不知名的施救者交替进行了三组人工呼吸后,AED除颤启动,患者情况有所好转,紧接着120救护人员赶来。
对于当时为何没有留联系方式,几人都表示:“这是身为医护人员的本能反应,没什么可炫耀的,人能救回来就好。”
及时施救为抢救争取了时间
“从倪女士倒地到最终进入医院进行综合救治,用了大约20分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刘思齐是倪女士的主治医师,她告诉北青报记者,患者刚送到医院时仍处于昏迷状态,但施救者在现场为倪女士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及电除颤,这为之后的抢救工作争取到了时间并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19日、20日医生分别尝试停用镇静剂进行唤醒,20日停用镇静剂后,倪女士被成功唤醒,能够进行一些指令的沟通和交流,当天中午便成功脱机拔管。
“患者当时经历了呼吸、心跳骤停,就是俗话说的猝死,她能生还本就不容易,如今能在五天时间恢复了自主意识,更是奇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医师郭维告诉北青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像倪女士这种病人,恢复自主意识最快也需要一周以上,而她能得到如此高效的愈后效果,多亏了救助的及时性。
郭维说,发生心脏骤停事件后,决定脑功能恢复和身体各个器官恢复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患者自主循环完全中断的时间。他说,施救越及时,对患者治疗越有积极作用。
文/实习生宗佳琪章文俊
本报记者王浩雄
统筹/蒋朔
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