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星际穿越可以实现吗?——潘建伟圆桌现场放送
“星际穿越”真的有朝一日能实现吗?量子技术可以做到吗?在12月6日墨子沙龙演讲活动“从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上,潘建伟院士现场解答了观众的提问。
Q:我对星际旅行比较感兴趣,最近看了刘慈欣先生写的《三体》这部小说,如果要实现星际穿越的话,能不能通过量子纠缠来进行与地球信息的交流?
A:我认为量子纠缠无法进行遥远地点之间的超光速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还是光速。刚才讲的两个过程,一是先有纠缠,两个粒子纠缠在一起,再与第三个粒子纠缠在一起;二是测量其结果,须通过无线电波(或是别的手段)发射到更远的地方,这个还是光速。所以它肯定是不能进行超光速的传递,但用来通信肯定是可以的,但量子通信和传统通信一样,都是以光速进行的,在通信的速度方面应该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Q:量子这样的前沿科学对其他学科,比如生物或者化学,有没有什么影响?A:今天主要是面向高中的同学们,其实“贝尔不等式”的检验以及量子计算优越性,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生命的过程和化学的过程,本质上都是量子的过程,所以埃尔温·薛定谔曾说:当量子力学建成之后,化学就已经变成了物理学的一个子门类了。因为所有的原子、分子的过程原则上都是薛定谔方程。但这个方程很难解,一旦涉及到刚才讲的50个电子或者50个原子,基本上就算不动了。这时如果想用传统的计算机对这些问题做全面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为了得到它的一些规律,必须做种种近似,但这些近似都只能得到部分的信息。所以第一,如果希望对这个物质世界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了解,根据费曼曾说的“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服从量子叠加原理的”,我们必须用量子计算机来测算。第二,生命科学也是同样,比如生物制药等很多方面,如果量子计算机能够造出来,我相信对某些生命过程的机理的研究,乃至对生物制药肯定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生命也好,对化学也好,正如我们跟宇翱老师、赵博老师,以及其他很多科大的老师们合作,专门把它用到量子化学研究领域,是非常有意思的。
Q:青少年应该投入于物理理论的研究,还是投入于物理应用方面的研究?A:我认为物理是不分理论和应用的,例如我自己,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理论物理的。我学完理论物理之后,对后面做实验非常有帮助,因为如果理论不行,自己没有大脑,就只能沦为别人的一件工具。所以我认为如果对理论和物理概念理解比较深入,就更容易抓住新的方向,新的技术的精华之所在。我女儿现在也刚刚上大学,她告诉我:“爸爸,我将来可能十有八九不会学物理,但是我在本科的时候还是会学物理”,因为她觉得物理是所有学科里能够给她一些智慧的一门学科。因此以我个人为例,我觉得理论和实验都很好,先把理论学清楚,再去做实验。例子很多,例如我们一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他硕士就是学理论物理的;还有沃夫冈·克特勒,他本来也是学理论化学的。因此建议先把理论学好,然后再转实验,那么将来就会走得比较远,因为理论功底扎实,实验肯定做得比较好。
Q:为什么量子在被观测的时候,会从它的叠加态坍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我们在没有观测的时候,怎么知道它是叠加态呢?A: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大家都还不知道坍缩的过程。我当时大学就开始考虑,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在拼命地努力,希望能够去找到波函数坍缩的原因,但目前仍不清楚。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系统处于叠加态,其实我们无法从一次测量就知道它是叠加态,我只能用实验手段先制造出很多“纠缠态”,因为纠缠态是叠加态。量子力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仅一份不能说明问题,需要很多份。有很多份之后,就可以做“贝尔不等式”。假定它不是处于叠加态,会测得一个小于等于2的值,如果它处于叠加态的话,它最大值可以达到2√2,这就是去年与诺奖成果相关的“贝尔不等式”。他们设计实验来判定它是处于叠加态,而不是处于某一个态。不是靠测一个,而是要用同样的实验手段测很多份,造出一堆纠缠态,然后测一个不等式,通过测完之后得到的数值,就知道它是处于叠加态了。这个很有意思,如果有兴趣的话,你们都能推出来,不需要用高等数学。你们可以上网找到一个我的演讲(推导在视频30:50左右),那里有一个比较细致的,方便高中生推的东西。
Q:量子通信相对于传统计算机有极高的安全性,而面对量子计算机时是否还有如此高的安全性?A: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信息论可证的安全通讯方式,而且按照我的观点,很可能将来是唯一一个。所以是否有量子计算机制造出来,对它的安全性没有影响,因为它的安全性有个非常强大的特性。如果中间被窃听过了,它就变成了冷的或者热的,就是坍缩了。那么利用这个特性去测贝尔不等式,只要贝尔不等式基本靠近2√2,它就是安全的。所以从这种角度上讲,它的安全性是非常强大的,不依赖于计算复杂度,量子计算机也无法进行破解。
Q:在它安全的时候,窃听者为什么只能测定一次的量子状态,而不能测量多次进行破译或者多设置几个破译的人?A:刚才已讲,这跟我们的牛顿力学不同,它跟测量次数没有关系。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实有两个:第一是在什么时候处于什么位置;二是动量,这个位置会以哪个方向怎么动,再乘以质量这个重要的参数,即速度乘以质量就是动量。所以位置和动量就是描述一个客体性质的基本特征。我们目前的高中物理即传统物理告诉我们,这两个特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都是可以同时被精确测定的,测位置不会影响动量,测动量不会影响位置。即测之前这个量就存在,测之后对它没有影响。测动量的时候,可以把影响减到忽略不计,测位置也可以减到忽略不计。但是量子不同,即使你对它测的影响极小,当你一测,它就变成了非叠加态。因此,不管干扰多么小,别人只要测一次得到信息,就破坏了它的叠加,那么它自然就被别人知道了,密钥也就被丢掉了。所以从这种角度上讲,这跟测量次数、测量人数都是没有关系的,它本质上是一测就被破坏,从理论上根本不可能把这种影响减到极小而不破坏叠加。
Q:量子通信既然是最安全的,为什么不在现实生活中全面推广?A:大家知道,一种新事物的推广,是要有很多条件的,第一就是成本。如果成本很高,像100多年前的“德律风”,既然电话这么好,为什么不推广,而只能皇帝和太后用,因为太贵了。所以量子通信第一步是要把成本降下来。第二,正如汽车刚刚发明的时候,没有公路,用起来也是很不方便,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而且大家认为汽车可能很不安全,比如当时英国汽车制造出来后,有些人喜欢开汽车,但开汽车的人前面必须有人引路,相当于拉马车一样,而且速度也要有限制。第三,新的事物推广之前,需要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比如现在汽车都有雨刷,这是非常简单的,但是雨刷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不被大众接受,大家觉得雨刷大逆不道,因为挡住眼睛视线会引来不安全性。因此,要推广新事物,首先需要降低成本,第二是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第三还要转变大众的观念。我觉得大家很快会看到它的全面推广,就像中国电信今年已经有三百万的量子密话用户了,明年可能就一千万了,这个时代正在快速到来。
Q:量子效应能不能在宏观的物体上体现,如果能的话,人类是不是可以对自己形成观测?A:是不是只有原子、分子这样的微观粒子体系才存在量子效应呢?不是的。只要两个粒子之间靠近的距离小于它的“德布罗意波长”,量子现象就发生了,所以在宏观世界是完全可以出现的,而且“超导现象”也是宏观世界的一种量子现象。并且,大家知道在宇宙当中有中子星,中子星里面就是一种非常强关联的量子物质体系。中子星至少有几十公里大,通常是10公里的量级,我曾经计算它的重量是万亿吨。即使是中子星这么大体积的物体,它的内部是处于一种叫做“超流”的状态,这也是一种量子现象。所以从这种角度上讲,宏观世界只要满足条件就可以发生量子现象,而不是只是在微观世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也是如此。
Q:量子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有什么直接的影响?A:本质上我是不太关心这些问题的,因为我当年搞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的时候,从未想过量子信息会有什么用,所以我还是比较建议,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做什么。做了之后,说不定哪天就会有点用。比如大家当时非常担心人工智能的出现会让很多人失业,我觉得不是这样;当年大家说织布机批量制造出来,织布工人就全失业了,事实也并非如此。任何一种新的技术的发展,核武器除外,从很大的程度上讲,只要不被误用,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更便利。我觉得新的技术的发展,不是挑战,而是更好的机遇。所以我建议还是去做你感兴趣的。
Q:刚刚您讲到围棋选手和超级计算机进行下棋比赛,超级计算机耗能非常巨大,而人没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脑其实是一种类似于量子计算原理的机制?A:我个人是强烈地认为有这种可能,所以我也希望对量子计算的研究,能够给你刚才的问题提供部分的答案。但是也有一些专家是强烈地不认可,这就是科学的美妙之处。但认可也好,不认可也好,最后还是要靠实验来实证。比如前几年得诺奖的,因为黑洞方面做出很重要工作的人——罗杰·彭罗斯,他就认为我们的脑就是量子脑,因为确实我们做很多事情是很省能量的。有时很奇妙,自然界进化出来的东西往往比我们人造的东西更精妙。所以我认为你讲的非常有可能。自然界是慢慢进化的,大爆炸后只有质子、电子、光子,后来形成了氢和氦元素,慢慢地形成第一代恒星开始燃烧核聚变,第一代恒星“死亡”后的超新星爆发才形成了重元素,然后才能形成我们的生命。而后我们又回过头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之后,我们又造出各种机器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进一步说,一位华人科学家,清华大学目前的一位教授,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他认为将来可能人工智能是向人脑学习的,量子计算是向自然界学习,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可能是一种新的生命,我们制造了新的生命,可能世界的进化变得更加有意思,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有无限的可能性。
来源:本文转载自墨子沙龙(ID:MiciusSalon)
审核:龚紫陌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