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进: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构建点纵横共格局,推动大美大冶基层善治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3-12-29 15:16:12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于靖园 12月29日,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2023年第三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论坛在湖北大冶举行。此次论坛由《小康》杂志社、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湖北省大冶市委、市政府承办。

image.png

湖北省大冶市委副书记、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潘小进

  在论坛上,湖北省大冶市委副书记、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潘小进进行了主题为“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构建点纵横共格局,推动大美大冶基层善治”的案例分享。

  潘小进表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为了答好基层治理这一“必答题”,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重大部署。

  潘小进说,大冶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也是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试点,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的方法,广泛开展了大美大冶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初步探索形成了点纵横共治理格局和与之配套的若干体制机制,主要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理清边界,重塑单元,夯实市域治理的基层基础。开展共同缔造中,认识到湾组和小区作为群众的基本生活单元、利益的连接单元、情感的连接单元,最适合作为基层的治理单元。为此,对全市的治理单元进行了细化、实化、优化,着力把治理单元这一个点做好。

  一是优化村民小组。在农村,按照因地制宜、有利发展、群众自愿、便于组织、尊重习惯、规模适度的六条原则,以自然湾为基础,以50至200户规模为标准,将全市322个行政村、3609个村民小组调整为2735个村民小组并作为新的农村治理单元。在治理力量上,推行理事会长兼任村小组长和党小组长,实现“三长合一”。

  二是做实居民小区。在城市,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利益共同、无缝覆盖的原则,以居民小区为基础,将全市42个城市社区优化调整为393个居民小区并作为新的城市治理单元。通过组建小区业委会,深化居民自治。通过“足额配备社区工作者+包保固定小区”的模式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推进红色物业建设强化党对社会化治理服务的引导,切实增强了城市治理的实效。

  第二,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动党的领导和政府服务纵向到底。持续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下沉,努力使基层有职、有权、有务来组织和服务群众。

  一是党的领导纵向到底。以单独建和联合建的方式,组建村庄党支部/党小组1584个,成立393个小区党支部和1269个楼栋党小组。在农村,将文化礼堂、闲置房屋打造成为活动阵地。在城市,分类建设263个红色驿站,推动党群服务阵地全覆盖。同时,建立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湾组、湾组干部包中心户和党员联系群众的“三包一联”机制。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带家庭、带群众的“双亮双带机制”,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党员)接单的“三单服务机制”,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就近就便下沉服务。

  二是政府服务纵向到底。将城管执法、农业农村等18个领域362项行政职权赋权给乡镇,破解乡镇“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紧扣基层和群众需要,完善年轻干部社区挂职、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登记制,推动更多的人才编制向基层聚集,让基层有人办事。统筹推进政府服务“门口办”、云上平台“视频办”、流通窗口“上门办”,线上线下“帮代办”。在全市15个乡镇街道和385个市镇村建立起一支政务服务专业队+385个分队+28个政务小屋的大政务服务格局,将政务服务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第三,因地因需、建强组织,推动联系和服务群众横向到边。坚持组织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引导建立了群团、经济、社会、自治等4大类组织,推动“组织找到群众,群众找到组织”,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一是群团组织凝聚群众。招募团员代表、返乡大学生、青年企业家等293名优秀青年担任“青春合伙人”,领办希望家园、暑期托管、文娱交友等实事项目。在解决青年需求中,激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组建1235个“服务型+功能型”的妇女小组,壮大“一家一会一队”的治理力量,发挥女性优势,助力城乡基层治理。指导成立村、社区工会18家,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55家,最大限度地将工匠、职工、社工、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会组织,提供培训、维权等暖心服务。

  二是经济组织联接群众。通过建立村级合作社、产业发展协会等经济组织,带动增加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大冶市金山店镇火石村通过发展村级产业,实现集体收入近60万元,带动200名群众家门口增收致富。

  三是社会组织服务群众。引导有共同专业特长、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追求的群众自行建立社会组织,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培育了文体活动、公益慈善、生活服务、社区事务共4大类2740个社会组织。依托公益创投等项目,激励社会组织常态化的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在群众身边就近提供服务。四是自治组织带动群众。压实村庄理事会和小区业委会自治责任,发掘骨干力量并充实入会,同时发挥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妇女儿童、环境物业等委员会的作用,引导群众合力推进湾、组、小区建设和管理。

  第四,创新方法、回应需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运行机制。在实践中认识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是搭建不同治理主体构成的治理体系,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关键是要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创新了基层决策共谋机制。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治理的方向,建立了阳光议事厅、湾场夜话、星空夜谈等群众议事平台,以群众出题、多方征题的方式确定干什么、怎么干,由群众说了算。

  二是创新“民情通”需求回应机制。整合“12345”市长热线、云大冶等八个渠道,建立民情通统一诉求取办平台,实行线上收诉、线下寻诉、闭环取诉,实现有呼必应、有诉必理,有理必果,群众诉求最多投一次。去年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53100件,办结52900件,回访满意率达到98.5%。

  三是创新实施“以奖代补”统筹激励机制。整合13个部门项目的资金,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项目共谋、审核申报、监督管理、验收奖补的闭环管理机制。对于群众参与的共建项目先建后补,有建才补,撬动和吸收群众徒工徒劳、出资出力。

  四是创新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将分散运行的信访接待、矛盾调处、司法调解等中心整合为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对群众反映的事项实行一站式受理办理,将乡贤能人、法律顾问充实进矛盾调解委员会,有效推动源头预防和化解,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案例分享中,潘小进最后表示,共同缔造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产物,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一是共同缔造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好方法。共同缔造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将人们群众作为主体纳入到治理活动当中,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能有效改变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被动局面。二是要将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有效融合。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是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要构建需求回应、协商、共治、统筹激励等运行机制,让两者真正有效融合,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和满足群众的需求,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和监督治理的过程,让“你”和“我”真正变成了“我们一起”。

  编辑:赵狄娜



作者:于靖园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