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4万游客,热闹的冰雪世界魅力何在?
12月18日,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迎客。开园首日,冰雪大世界预约游玩人数已达4万人,而后每日接待游客均超出景区最大承载量,以至于景区不得不在人流量过多时暂停售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也阻挡不了人们对北国风光与冰雪文化的热情。传统艺术与现代特色相结合的冰雪雕塑,以“超级冰滑梯”为代表的冰雪娱乐项目,各式各样的冰雪赛事、冰雪文化节,都为哈尔滨冰雪文化与冰雪经济的火热发展“添一把柴”。当我们纵观这冰雪文化与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时,不难发现,这背后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筑基。
冰雪之材来源于良好水体。在前往太阳岛雪雕施工现场的路上,记者看到了冬季结冰的松花江。此时的松花江已看不见流动的水体,白雪覆盖着冰层,白茫茫的一片仿佛望不到边际。每年哈尔滨各处举办冰雕展所用冰雕,大部分取材于松花江。每年十一月末松花江封江,采冰人就开始作业为冰雕展提供原材料。由于人造冰有气泡不如天然冰美观,因此,冰雕常使用天然冰;而要使天然冰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状态,对水质的把控成了关键的一环。
水环境治理并非一日之功。2006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由此拉开帷幕。从“十一五”到 “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开展了多个污水治理项目,从工业污染到农业面源污染全力推进实施国家“水专项”,消除了阿什河等河流劣Ⅴ类水体,松花江流域水质得以改善。今年12月,黑龙江省发布了《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强调将治水理念从污染防治向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的思路转变。在长期的努力下,松花江干流水质近几年保持在Ⅲ类水体的状态,洁净的水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下成为清透的冰砖,成为覆盖大地的白雪,进而成就了人类的冰雪艺术、“北国”的冰雪经济。
冰雪之景少不了澄澈蓝天、清新空气。在太阳岛雪雕施工现场,一群工人正在如火如荼地雕刻着巨型雪雕。雪雕有几层楼高,工人们拿着铲子一下下地铲出雪块,白色的雪与毫无杂质的蓝天相得益彰。在蓝天下,雪雕“雕刻家们”正热火朝天地创作着;在空旷的雪地里,人们打雪仗、堆雪人,用手机记录被大雪覆盖的天地。这一冰雪氛围的生成,需要良好环境的助力。如若没有澄澈蓝天,冰雪风光将少一抹亮丽色彩,皑皑白雪将失去交相辉映的背景板;如若没有清新空气,雪地里不会有欢声笑语,雪雕展里也不会有忙碌雕刻的身影。
工人们正在进行雪雕雕刻。 杨沛摄
黑龙江省作为粮仓与工业大省,秸秆燃烧、燃煤是影响其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18年就发布实施《黑龙江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从优化产业布局、严控“两高”行业产能等方面改善空气质量。哈尔滨市也在2020年全面推进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攻坚行动,整治冬季燃煤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在“空气质量改善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后,截至今年,哈尔滨市散煤治理已完成削减替代130.28万吨,淘汰或升级改造各类燃煤锅炉303台。2023年1至10月,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93.1%,优于全国平均值8个百分点,“冰城蓝”就此筑造。
2022年—2023年冰雪季,哈尔滨市游客接待量累计3320.4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09.8亿元,这正是印证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冰雪之所以能创造财富,不仅仅在于冰雪文化的构建、冰雪产业的搭建,更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冰雪产业打下了基石。热闹的冰天雪地,离不开默默的生态坚守。在北方的冰雪季节里,我们呼吸的每一口清冽空气,看到的每一幅“白雪画卷”,都是生态治理留下的一笔笔财富。(杨沛)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