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化环评改革实现经济发展与绿色保障“双提升”
甘肃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强化“放”的措施、“管”的规定,加大“服务”的深度,着力解决项目环评审批中发现的难点、堵点、卡点问题,在现场踏勘、技术评估、行政审批等方面多措并举、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绿色保障“双提升”,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环评力量。
实施环评审批“三减一优”,精简流程提速度
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刘迎伟介绍,甘肃先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及管理指南、环评审查要素清单、环评文件技术评估工作规定等3个配套文件,推出强化环评服务保障促进项目落地“大提速”、做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一步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环评政策,全力推动环评审批提质增效。实施要素清单跟着项目走,一次性告知企业环评审查重点要素,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在编制报告书(表)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要素清单规定的范围开展工作并进行“内审”,该项制度的实施,为专家会议审查提供了统一的评判内容和评判标准,通过制度建设提高项目环评审批效率。据统计,自《要素清单》实施以来,在审批同样数量项目的情况下,项目审查会议减少35%,实现审批“大提速”。
对符合法律法规、法定规划和“三线一单”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即报即受理即评估。对已完成环评的产业园区规划,项目环评可简化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论证等内容,直接引用规划环评中符合时效性要求的现状环境监测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实行“容缺受理”, 通过企业出具承诺书,先行受理环评审批申请材料、环评文本、开展专家评审和内部审查等惠企举措,为企业提早开工投产开辟“绿色通道”。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的20个行业探索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落实并联审批要求,依法取消环评审批前置程序。从项目环评文件编制到审批提供全流程服务,确保申请材料最少、流程环节最简、审批时限最短,真正做到惠企便民。
聚焦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优化服务促发展
一方面,甘肃成立“保障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专班”,明确牵头领导和企业联络员,制定包抓责任清单,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落实“月调度、季通报”机制,逐项任务、逐个环节明确时限,确保政策传达、责任落实、审批服务“三到位”;指导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对照省级职能,集中骨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形成上下协同,合力推进省列重大项目落地见效的良好机制。
另一方面,提前介入、主动对接,提高服务质量,落实每个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到人、一项一档工作机制,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查审批中,全流程超前介入、靠上指导、跟踪服务、现场落实,助力企业尽快完成环评文件编制和环评审批,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其中,白龙江引水工程、吐鲁东露天矿230万吨/年等大型项目获生态环境部审批。围绕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替代等项目环评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提前研判、早期介入、现场踏勘,探索形成“企业用最严格的措施源头减少一部分、市上协调一部分、省上统筹一部分”的调配思路。顺利解决了张掖、常乐电厂新建项目环评制约因素,仅18天完成了两个项目的环评审批。
此外,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赴浙江、山东现场调研,制定2023-2025年大气减排计划,激励引导企业挖掘减排潜力,作为新建“两高”项目区域削减来源。围绕省列重大项目“巨化集团高性能硅氟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环评前期工作,指导玉门老市区化工园区和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超前谋划,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编制规划环评,为项目上马“腾笼换鸟”,最大限度提供环境要素保障。
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依托信息化提效能
推进“三线一单”制度信息化深度应用。结合“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建成省级“三线一单”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并同国家、市级平台互联互通,打通数据壁垒,按照“能共享、尽共享”的原则,实现国家、省、市三级系统及省级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厅局数据对接,同时打造多种使用场景,实现对新上项目环评一键定位查询管控要求、模拟项目选址分析等,为全面研判规划、项目环境可行性提供智能辅助决策,引导优化新上项目合理布局。
实现环评审批“一网通办”。狠抓“互联网+生态”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环评审批服务从“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实现“一网办”“掌上办”“零跑腿”和“一表填”“一站评”“一键搜”“一图看”,减少企业70%以上重复填报,缩减50%以上填报量,切实提升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推进环评服务“掌上办”“异地办”。加快推进“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等高频事项办理和公共服务应用,接入“甘快办”APP,将环评审批打造成为“甘快办”APP生态环境领域特色板块。深化“异地办”,推进电子证照共享应用,确保申请人可异地网上提交申请材料,由企业所在地生态环境部门审批、核发,优化环评审批跨区域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提升“跨省通办”效率。(汪蛟)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