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端的核电站,他们开展了一场“破冰行动”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01 15:58:12

2月22日,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红沿河镇,零下七度,偏北风6到7级,红沿河核电站技术支持部工程管理人员程世杰正冒着风雪,查勘核电站海域结冰情况。他头戴雷锋帽,手攥望远镜,被冷冽的海风吹得不禁皱起了眉头。

图为程世杰查勘海域结冰情况。红沿河核电站 供图

近日,东北地区迎来新一轮寒潮,大连突降大雪,红沿河核电站海工施工区域被浮冰覆盖。现场查勘冰情、规划施工区域交通方案、做好人员和船机调度安排……这是在大连的寒潮天里,程世杰和他所在的技术支持部冷源攻坚团队为确保红沿河核电站顺利施工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红沿河核电站已在这个冬天扛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寒潮,而这背后,和一场持续了近一个多月的“破冰”行动密不可分。

户外探冰:施工通道被“冰封”

当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3年12月17日,时值寒潮过境,渤海辽东湾超过22%的海域被冰层覆盖,突破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

图为集装箱结冰情况。红沿河核电站 供图

“有一次现场查勘时,我发现大围堰全部被越浪冰冻,连现场集装箱都被冻成了冰屋。海边的浪一层层叠加上来,里面的冰还没来得及融化,下一层浪又涌上来了。”程世杰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在取水口管理工程有七八年了,还是第一次见识到这样的画面。”

大围堰作为保障核电厂取水安全的重要设施,不仅能够保护核电站抵御海洋风浪等侵袭,还是冷源保障项目车辆通行的施工通道。

眼见着施工通道被冰封,程世杰在震惊之余,“第一想法就是怎么把这个施工通道打开,怕延误正常的工期。”他说道。

人工除冰:3天连续作业,清除海冰上百吨

施工通道长达1公里,结冰最大厚度达到2米,对于程世杰所在的冷源攻坚团队来说,制定合理的“破冰”方案,得摸清楚现场的每一处细节。“比如某个护栏,在冰冻的情况下已经松动了,得考虑其中的风险。再比如某一处路面,已经不太适合人在冰上走。施工通道上破冰上多少人,带多少设备都得考虑。以点带面,先破除以点为中心的冰,然后把整个面慢慢打出来。”程世杰说。

由于现场冰面太厚,所以破冰计划的第一步采用人工除冰的方式,为机械设备开路。而此时温度已逼近零下十五摄氏度,伴着5—6级的大风,这条长100米、宽9米路面上的坚冰全靠人拿着铁锹、镐头凿。“每天的施工时间从上午10点持续到下午3点。干起活来,身上就没那么冷了,但大风吹来,脸上还是有刺骨的感觉。”程世杰说。

3天连续户外作业,2台专业除冰设备,20余名冷源攻坚团队除冰人员累计清除海冰上百吨,为大型铲车开辟出一条施工通道。在通道打开之后,大型铲车进场清理施工通道最深厚冰层,用砂石重铺路面增加道路摩擦力,以保障通行安全。在期间,技术团队负责编制完整方案,安全部门监护现场施工人员的防护措施,项目工程队负责现场除冰工作……

攻坚“破冰”:临时方案应急,出奇制胜

经过时间推移,大围堰海域施工通道渐渐从一片雪白恢复“土色”。但随即又有第二个难题摆在冷源攻坚小组的面前,大量浮冰堆积在周边海域,堵住了石料进场的海运通道。

图为大围堰海域施工通道渐渐恢复“土色”。红沿河核电站供图

“海上有浮冰走不通,能不能尝试一下陆运石料呢?”56岁的施工负责人关守政凭借丰富的职业经验,提出了改造临时码头的方案。

“临时码头主要起到转运的作用。现场用大块的混凝土预制块堆出一个斜坡的高平台,装载石料的自卸车把石料放在高平台上,接下来用铲车一车一车地把石料转运到抛石船上。”程世杰向记者介绍道,“临时码头搭建完成后,陆运不仅规避了浮冰影响,石料运送量更是海运的几倍。之前从没尝试过,是团队碰到特殊天气临时想出的方案,事实证明,效果出奇的好。”

图为拖轮把大围堰浮冰推出施工区域。红沿河核电站供图

石料沉底后,只待夯实。接连几场大雪和大风,使大围堰作业海域仍遍布浮冰。冷源攻坚团队选择主动出击,利用拖轮拖拽把大围堰的浮冰一块块推出施工区域,创造了安全的作业环境。最终,在2024年1月26日至28日,夯实作业在农历小年前高效完成,顺利避开春节期间施工,为后续基床平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望这场“破冰”行动,程世杰用一个词总结:“不等不靠。”在这些与凌厉海风为伴的日子里,红沿河核电站的工作人员用一场场“与天斗”的破冰行动,给祖国北方的千家万户,送去了属“核”的股股暖气与点点灯火。(程小雨)

作者:程小雨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中国环境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