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重庆看绿色发展|“代塑”金点子有了好“竹”意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26 17:22:55

塑料制品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们具有轻便、耐用、便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包装、餐饮、农业、医疗等领域。然而,塑料制品的过度使用和随意丢弃,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2023年11月,国家正式发布《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降废限塑,探索“以竹代塑”,成为重庆“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庆市部分区县从竹林资源培育、竹材精深加工、产品设计制造等方面入手,推动“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竹纤维制品实现生态循环

走进位于重庆忠县的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厂区,安静、整洁。公司董事长王建忠介绍,厂区用能主要采用绿色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生产用水可循环利用不排放,年节约用水1000余吨,生产过程边角料等固体废物也实现了100%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对外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车间内,多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在智能机械臂的协助下,从竹材基地运出的竹子,经过碎解、精磨加工、热压成型、消毒杀菌等多道工序后“变身”一套套竹纤维环保餐具。

王建忠告诉记者,该公司依托竹资源加工的竹纤维环保餐具“有机、健康、生态、环保”,生产中不添加增强剂、助留剂等化学助剂,可直接进入微波炉、烤箱、冰箱等使用无有毒物析出,抗高温、可在零下40摄氏度冷冻不变形,在野外可自然降解并被土壤或农作物吸收,也可回收制作育苗容器等再利用,真正做到了生态循环,是全生命周期产品。

以“竹”代“塑”成为趋势。余常海摄

忠县选择“以竹代塑”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始于10多年前。制作餐具的原料是一种名为撑绿竹的杂交竹,这种竹子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适应性强。为支持竹材基地建设,忠县探索出企业+农户、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种模式,推动竹子从引种试验到推广种植,再到规模化发展。目前,忠县及周边地区已发展10多万亩竹材基地,全县年加工竹纤维制品1.5亿套,年产值达2亿元。

“竹子一经栽植,可年砍年发、永续利用,竹林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和其它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王建忠说,20年前,自己从事竹纤维造纸行业,用竹子污染环境,20年后致力于发挥竹子最好的生态价值保护环境。

“目前我们已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建立竹纤维加工和环保餐具研发基地,正在筹建竹纤维材料研究院,已申报多项国家专利。”王建忠说,公司即将启动第四代生产设备试生产和二期建设,打造百亿级“以竹代塑”产业园。  

竹缠绕复合管耐腐抗压,综合造价低

竹制品不光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用在了工程施工建设中。

走进位于北碚区的中铁十八局集团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基地生产厂区,记者看到,一根根厚薄均匀的竹篾条在胶合剂的作用下,通过机械手段缠绕在产品模具上,再经过固化、脱模后,最终制成一根根复合管道。这些管道将送往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地区,用于铁路隧道的反坡排水管建造。

“‘竹缠绕’是整个管道的主要承重层。”该公司重庆基地经理邱月阳解释道,它利用竹子轴向拉伸强度高的特性,在产品结构中形成无应力缺陷分布,使其具备与钢材、水泥相当的抗震、抗沉降能力。

邱月阳在介绍竹缠绕复合管。余常海摄

“竹缠绕复合强度高外,重量相比同种型号的PE管轻得多,综合造价也比传统管道低20%。同时,原料可再生,使用寿命长,生产低碳节能,安装也便捷高效。”邱月阳说。

目前,基地生产的竹缠绕管道,已先后应用于西部科学城(北碚)传感器产业园管网工程、广阳岛污水一体化处理、北碚缙云山风景区一体化污水处理等项目。

北碚区也正围绕竹缠绕、竹原纤维、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等主攻方向,引入上下游关联企业,扩大竹类新材的产业链集群效应。同时,将以“产学研”为抓手,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过搭建校企对接等合作平台,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联合攻关,让更多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深入探索绿水青山价值实现路径,以绿色示范引领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目前,除了忠县、北碚,重庆市永川、开州等地也在积极探索竹纤维的综合开发利用,培育了系列林业龙头企业,涵盖装修建材、一次性环保餐具、竹日用品等门类。

等待运输的竹管。余常海摄

重庆市无废办高级工程师周炼川说,重庆将以“以竹代塑”为突破口,进一步禁止或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强化白色污染治理。此外,到2027年,重庆将建设5000个“无废城市细胞”,凝练一批“无废城市”建设典型经验。通过推出更多“以竹代塑”之类的“小微”,来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大为”,从而更高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高水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市域范例作出新贡献。(余常海 程竹青)


作者:余常海 程竹青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中国环境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