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喜:用双腿“丈量”土地,监测生物多样性 | 走进神农架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4-03 17:08:49

“这是红豆杉,它的外壳是红色的,里面黑色的东西才是它的种子。跟红豆杉不同,这个摸起来很扎手,这是巴山榧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官门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江明喜一边带着记者走向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一边指着路边的植物介绍着它们的特性。

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91.1%,现有高等植物4329种、脊椎动物728种、昆虫53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09种,全区生物多样性指数达81.18。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江明喜工作了36年,说起神农架林区丰富的动植物,他如数家珍。

神农架物种丰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者的神往之地

江明喜从小就向往大自然,大学时就读于南京大学的生物系植物学专业。上学时,他前往安徽琅琊山、江苏宝华山等地实习,在与各类植被日复一日地接触后,他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刚参加工作不久后,他就来到神农架,开启了他的生物多样性探寻之旅。

江明喜在样地吃午餐。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全球1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神农架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与完备的植被垂直带谱令其成为国内外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学者们争相前往的所在,江明喜也是其中一员。“神农架的垂直分布带很明显,从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到中海拔的常绿落阔混交林再到高海拔的针叶林、高山草甸等,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谈起神农架,江明喜总是饱含热情,脸上展露出溢于言表的欣喜。

在神农架做生物多样性研究,江明喜需要满山跑,了解不同植被类型的情况,但神农架一年四季的景观千变万化,常令他在野外调查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出其不意”:有时他在一处地方刚发现了一个植株,过段时间过来看又没有了;有时他刚准备上山实地考察,山里就起了一片雾,把所有笼罩在白色的混沌中,甚至有时,植物也会和他玩起“捉迷藏”。

小勾儿茶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于1907年被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湖北省兴山县首次采集到,而后近百年再未有人发现该植物。直到2001年,在湖北省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江明喜与他的研究团队再次发现了一棵小勾儿茶,并采集到了该植株的花朵和果实;2005年,在神农架官门山也发现了这一物种,但数量还是十分稀少。“我们没见到它之前,老以为它是一个藤本植物,找到后发现是乔木,大概有十几米高。”江明喜说。

神农架是500多种模式标本的产地,其本身生物物种数量也远超于此,当被问及最喜欢哪种植被时,江明喜表示他最喜欢森林。“森林在大自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了许多物种生息繁衍的生境。”

“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虽然辛苦,但总得有人先开头”

要走到神农架官门山的监测样地,需要爬一条长长的栈道,翻过一个山头。江明喜走在前,背着个书包健步如飞。他告诉记者,这里原来都是山路,后来才修了栈道方便行走。目前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体系已初步建成,它包括以常绿阔叶林为植被类型的1公顷监测样地、以落叶阔叶林为植被类型的25公顷监测样地、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植被类型的5公顷监测样地以及沿着海拔梯度建成的监测样地。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做生物多样性监测时,江明喜表示:“首先,我们想知道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有哪些,它们分别在哪个位置;其次,我们想知道物种是怎么变化的,譬如在气候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物种组成和结构是怎么发生变化的?某个物种消失了,它是因为环境变化还是物种竞争导致的?这些都是我们想探讨的问题。”

江明喜和学生在神农架千家坪25公顷大样地原点留影。由受访者提供。

2010年起,江明喜就开始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建设的工作,积累了将近14年的工作经验。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的建设按照国际标准施行,从而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在最低程度上不受到其他变量影响,实现全球科研数据直接的横向对比。监测样地的选址取决于要观察的植被类型,神农架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植被带谱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因此,江明喜与其团队在神农架建设了这一植被类型的监测大样地。

“我们这一行搞科研并不是在实验室内,而是需要用脚去‘丈量’土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虽然辛苦,但总得有人先开头。”江明喜说。

山路崎岖,双腿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野外环境复杂,突发情况时有发生。要监测一棵树的生长情况,测量其胸径是最为准确的方式,在地势十分平坦的地区,利用激光雷达扫描就可知道每一棵树的胸径数据;但在地势复杂的地区,要实现树木胸径的测量还只能靠传统的人工测量方式——用胸径测量尺或游标卡尺一个个手动测量。这意味着面对一片树林,科研人员需要一棵棵地测量,十分耗时费力。而神农架的地势恰巧十分复杂多样,有些地方坡度将近40度,人站在那都无法站稳。江明喜戏谑自己就是“吃苦的命”,但他愿意一辈子吃大自然带给他的辛苦,因为在这辛苦的背后,总有每次拿到新数据,认识新物种的快乐。

2023年,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体系基本建立,未来,江明喜及其研究团队需要每五年复查一次,通过长时间的观测才能了解神农架物种的变化。还有几年,江明喜就要退休了,他向记者坦言,如今他年纪大了,膝盖不行,爬不了多少山,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工作,他不会停下脚步,一草一木早已在他的生命中留下印记。(杨沛)


作者:杨沛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中国环境网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