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鸥都去哪儿了?生态系统自恢复不可忽视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4-03-26 17:03:38

天津湿地是濒危珍稀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停歇地,是全球八大鸟类迁徙廊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1]。每年在滨海新区过境、越冬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达29种,包括东方白鹳、遗鸥、丹顶鹤、大鸨等,其中遗鸥最多时数量可达16000余只,约占全球种群的80%[2]。

遗鸥也是世界级濒危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红色名录,是鸟类中的“大熊猫”。天津滨海新区八卦滩是中华遗鸥的保护地,典型的粉质、淤泥质滩涂,为前来越冬的遗鸥和其他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近日,有群众反映,滨海新区八卦滩丰南界至永定新河河口区段的沿海滩涂,遗鸥等候鸟数量明显少于往年。根据该区段沿海滩涂鸟类监测历史数据显示,2021年3月遗鸥数量超4500只,2022年同期遗鸥数量超5000只,2023年同期遗鸥数量仅约1000只,2024年同期遗鸥数量不足100只,而且,2023年和2024年3月,翘鼻麻鸭、白腰杓鹬、黑腹滨鹬、红嘴鸥等候鸟数量也明显少于2022年之前。相比,2021-2024年同期,塘沽高沙岭沿海滩涂遗鸥数量均为5000多只,数量变化不大。

有资料显示,该区段为区海洋局“天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一期工程施工段,2022年9月开工,并于2023年8月底通过了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评估。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目的是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候鸟栖息地,提高湿地对生物的承载力,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然而,从目前修复的情况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成效并未显现,甚至比未修复前更令人担忧,希望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现就生态修复提几点建议:

首先,修复一定要真正本着自然修复为主,人为修复为辅的原则,生态本底不可轻易扰动!

其次,修复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不可少,要及时根据监测结果修改实施方案,一切以生命为上。

再次,修复后的动态监测不容滞后,应每年进行一次后评估,做出连续的生态监测图谱,长期追踪修复效果。

最后,在进行修复之前,要进一步评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我们可以辅助生态系统的恢复,但绝对不可能用人为修复去替代生态系统的恢复。谁能否定修复后若干年的评估成果不是大自然自身努力的结果?


作者:蓝天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中国绿会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