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鸡现身贵阳社区湿地,众多鸟类“进城驻唱”
二月,乍暖还寒,贵州省贵阳市兴隆珠江湾畔小区的小湿地里来了5只大家都不认识的鸟,吸引众人驻足观望,我们“大地指纹”小记者也前往此处开展鸟类调查。
水鸟对水情非常敏感,小湿地里的水鸟活泼、机敏,我们稍一靠近,它们就迅速游走。
“是黑水鸡。”有一定观鸟经验的小记者迅速分辨出了它们。
黑水鸡。张海波摄
黑水鸡,体长24厘米—35厘米。整体黑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下两块白斑较为醒目。主要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的沼泽、湖泊、水库、池塘及水田中。黑水鸡善游泳和潜水,常成对或小群活动。
黑水鸡为什么青睐这片小湿地?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结合卫星地图可以发现,整个社区生态环境良好,植物类型多,有乔木、灌木、草本,形成了森林、灌丛、草地,还有湿地等多种生境类型。尤其是这片湿地,看似不大,却有着丰富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构成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加上周边复杂的陆生环境,提高了这片生境的异质性,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黑水鸡不善飞翔,它们是怎样到社区湿地的?答案还得从地图上找。这个社区周围不到一公里范围内有河流、水塘和零星的绿地。大家推测,黑水鸡应该是从周围逐渐扩散过来的。不过,关于任何一种鸟类人类未知的东西还很多。黑水鸡出现在市中心的社区,展现了鸟类对城市环境的适应力,特别是在这类生境异质性丰富的小区环境中。
社区的小树林表面看去依旧是“冬季模式”,不过,在本地留居的小鸟们,其日常已经发生“质变”,森林舞台开启了新的篇章。在激素的作用下,雄性乌鸫嘴部和眼圈的黄色变得格外浓烈,甚至微微泛橙。它们不再吝惜美妙的歌喉,开启了金曲串烧模式。演唱中,歌手有时会半垂双翅、摇摆尾羽,边舞边歌。它们掌握的曲目众多,还善于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被民间誉为“百舌”。
乌鸫。张海波摄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了更多鸟类,包括鹊鸲、珠颈斑鸠、白鹡鸰和红头长尾山雀等。
红头长尾山雀。张海波摄
红嘴蓝雀。张海波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颊噪鹛(俗称“土画眉”)数量多、胆子大,在小区内随处可见。
白颊噪鹛。张海波摄
白颊噪鹛体长21厘米—25厘米。整体呈灰褐色;最显著的特征是皮黄白色的颊部图纹,由眉纹及下颊纹由深色的眼后纹所隔开;两翼、尾羽及尾下覆羽褐色。
白颊噪鹛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缘灌丛、竹丛、稀树草地及耕地等。繁殖期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多集群。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果实和种子。近年来在市中心随处可见了。它们适应力强,已经成为市区里的优势种群。从名字就可以想象出它的“歌声”令人无法忽视。这群歌唱家非常勤奋,一年四季不停息地歌唱,但是,它们的歌唱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它们的“拿手好戏”由尖而细的单音节组成,实在是难以让人用好听来形容。它们会在唱歌的时候即兴伴上舞蹈,有时从地面跳上树枝,有时在树干间横跳。看着它们肉乎乎的身影,似乎连这并不美妙的歌声也被原谅了。这群可爱的歌唱家经常热情地展现自己。不仅不挑环境,也不怎么挑食。这群歌唱家实在是令人怜爱。如果你真心喜欢这群小家伙,就静静聆听它们的“音乐会”吧。
城市里的绿地给了鸟儿落脚的地方,不管是候鸟还是留鸟。我们也才有机会欣赏到“驻场歌手”婉转的鸣唱。近年来,随着绿化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很多野生鸟类已经“进城务工”,鸟儿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居民对鸟类的投喂行为。这样的行为虽出于善意,但可能会削弱鸟儿的觅食能力,并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呼吁公众尊重自然,避免人为干预。鸟儿的自然之美,应在保持距离中欣赏。小鸟虽可爱,远观不妨碍!(李恩西 苏汐舜 李纤懿)
(本文鸟类知识由张海波博士指导)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