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 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 履之者知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09-25 18:42:30

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详述了他考察石钟山的缘由和过程。“《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石钟山的记载,世人常持怀疑态度,然而世人疑之不实却不曾探之究竟。苏东坡不迷信权威,亲身实地考察,泛舟崖下,终于找到石钟山得名的真实原因。他进而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可见,任何事情,不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身去体验,而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都是没有用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东坡以实践求真知的精神和举动着实让人钦佩。《荀子·儒效》里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对于求知、问道,荀子明确指出,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心中理解,心中理解不如亲身实践。学习的功夫只有到了亲身实践这个层次方可停止。闻、见、知、行,是一个由学到行的过程,“行”既是学的运用,也是学的最终目的。所谓,“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只有经过躬身实践、有过亲身经历,方可探得真知、明晓真理。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北宋程颢曾讲过一个与此道理相近的故事:“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对于老虎伤人这样的事,即使小孩子也没有不知道的,然而“闻者”并不真正清楚老虎如何伤人,“见者”也不明白老虎伤人的可怕程度,真正知道这些情况的,只有类似曾被老虎伤过、有过切身感受的农夫这样的“居者”。要想对世间事物知之更为真实、详尽,就要多躬身实践、亲身经历。当然,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讲清这个道理,实际上并不鼓励去做一些“被虎伤”这样的危险之事。

古人讲,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经过实践就不足以称为真知;同时,实践又是获得真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因而历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普遍重视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这种经世致用、注重实践的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始终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真抓实干。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哲学精神与中国传统实践哲学有机结合,在更高层次上归纳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奋进新时代,党员干部须从根本上树立起实践的观点,把学习所得运用于实践,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改进工作作风,勤于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实际、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确保察实情、获真知、收实效。坚持知行合一,准确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作者 王李彬)

作者:王李彬
责任编辑:容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