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一体建设 产业发展一体规划 四川平昌——跨村联建 结伴致富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0-11-04 14:46:37

  “3个村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发展路径宽了、致富能力强了。”近日,谈起跨村联建带来的变化,四川平昌县云台镇胜利村党支部书记夏伟成一脸喜色。

  夏伟成口中的“跨村联建”,是平昌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探索。近年来,平昌县打破行政区划,采取“强村+弱村、富村+穷村、大村+小村”的方式,在全县试点建立起6个跨村联建党组织,基层组织一体建设、产业发展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实施、公共服务一体推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将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

  组织联建,脱贫攻坚合力强

  2800多人口的胜利村共有党员36人,曾是云台镇有名的软弱涣散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山区村村“两委”没有办公地点,长期租房办公。

  “以前村里党组织实际上处于半瘫痪状态。”夏伟成介绍,村“两委”班子不团结问题突出,村党组织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脱贫攻坚推进乏力。

  如何打破软弱落后现状,适应现代乡村发展需要?

  2017年初,按照县委“变组织架构,不变行政区域和村民自治主体;变干部职责,不变干部职数和村级目标考核;变资源配置,不变集体资产产权和财务管理体制”的“三变六不变”原则,云台镇党委将产业基础较好的龙尾社区和相邻但相对落后的福乐村、胜利村作为一个组团,跨村联建三十二梁党总支。通过资源调配,胜利村村部建成,配套有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和文化广场等,终结了该村党员、群众没有活动场所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班子的整体功能,支部联建可以形成片区引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三十二梁党总支书记龚映平介绍,当初考虑到胜利村底子薄、班子弱的实际,党总支对该村实行班子成员联村包组制,以辖区省级“茶叶科技示范园”劳务用工为抓手,结对帮扶该村贫困户,同时负责联系组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联建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产业基地支撑,胜利村脱贫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该村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358人中,已脱贫103户321人。短短两年多时间,曾经落后的胜利村,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模范村。

  经济联合,产业助农稳增收

  跨村联建党组织以产业联兴为纽带,推动片区脱贫攻坚,受益的不仅是较弱的村,优势村也源源不断获得发展动能。

  项目打捆使用、土地规模流转、产业连片开发,依托龙尾社区“无粮村”产业优势,3个村连片规划发展茶叶、花椒4600亩,改造土地1100亩,集体经济积累达56.8万元,帮助198户626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得益于联合党总支协调组织劳动力,我发展产业更有底气了。”正值秋茶开采,茶叶种植大户蔡方儒信心满满。蔡方儒是云台镇龙尾社区农民工党员创业模范,流转2100多亩土地发展茶产业。茶叶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今年春茶采摘期间,联合党总支从福乐村、胜利村协调组织1.7万余人次到茶园集中采摘。“现在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多,劳动力很不好组织。联合党总支实行的人力资源共享举措,可解了我大困难。我一定带动乡亲们一起干,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看着茶园一派繁忙景象,蔡方儒感激地说。

  “产业振兴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平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杜轻舟介绍,联建党组织以党建为媒,在乡村资源要素之间架设起互惠共赢的桥梁,有效解决要素流动不顺畅、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推动了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

  利益联结,村容村貌大变样

  “以前实在是穷怕了!”说这话的是福乐村村民刘奎远。

  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奎远家以前住的是盖了40多年的土坯房,每到下雨天,他家中的盆盆碗碗都要拿出来接雨水。4个女儿中有3个女儿嫁到外地。“都怪自己没啥本事,把孩子们带苦了。”刘奎远说。如今,在危改项目支持和各方帮助下,他搬进了两室一厅的新居。

  住进了新房还有了稳定收入,刘奎远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有的产业扶持项目资金2000元及土地入股龙翔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分红3300元;将“金融扶贫”的贷款5万元委托在当地龙头企业经营,每年也可分红4000元。此外,他还常到龙翔专合社务工,挣到一笔不小的务工费。

  在龙尾、福乐、胜利3个村,得益于跨村联建党组织带来大发展的远不止刘奎远一家。在党组织联建过程中,3个村的村庄建设、产业布局、交通路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休闲旅游实行“六合一”总体布局,修通旅游环线和产业路近20公里,建成新村聚居点3个、新建微水池17口、提灌站2处,成功打造三十二梁国家AAAA级旅游景,龙尾社区被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下一步推动产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平昌县6个跨村联建党组织,采用“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直接带动6300亩的产业基地建设,新增就业岗位480余个,年增加当地农民收入7600多万元。(通讯员 杨爽)


作者:杨爽
责任编辑:康小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热点文章
独家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