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档电影票房创四年新低!百年前近代中国电影曾靠童星拯救票房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09-22 09:08:25

  中国小康网讯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18时,中秋档(9月19日-9月21日)电影票房收入(含服务费,下同)为4.6亿元,而过去三年中秋档的票房收入分别为5.31亿元、8.04亿元、7.45亿元。“这个成绩在预期之内,甚至还略高于预期。”一位电影行业数据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从节前定档开始,我们就预判票房不及往年。这延续了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的低迷表现,主要原因还是片荒。”引发网友热议。

中秋档电影票房创四年新低生了热搜,可是你知道么?百年前电影靠童星拯救票房!电影自发明以来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而我们中国人享受到这场“视听盛宴”,则是在1900年代的清末。电影也见证了我国近代化的历程。下面撷取我国影史的几个冷门“第一”,来从电影发展的角度一撇晚清北洋时代的社会风貌。

1596694785743034.png

   郑小秋与王汉伦在《孤儿救祖记》中

我国第一家影院

  我国第一家影院,出现在晚清光绪年间。

  1903年,有一位叫雷蒙斯的西班牙人,从欧洲旅行到上海,带来几十卷残缺不全的胶卷。国人当时称其为“活动画片”。雷蒙斯在四马路的青莲阁茶楼一层,挂起一块白布当作银幕,再搭间小屋子作为放映室,里面支起了一架旧放映机,就这样“公映”起来。

  那时候放的都是短片,每次放映的时长多在15分钟左右,票价很低,只要几个铜角子。当时,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形象地称其为“活动影子戏”,影院甫一开张,便生意兴隆,观者络绎不绝,这是有记载的我国的一家影院。

  我国第一家电影公司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我国第一家电影公司,竟然是出版社里的一个部门!

  这个出版社,只要用过《现代汉语词典》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商务印书馆。我国第一家电影公司,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1917年,有一位美国商人携带好几箱底片和昂贵的电影器材,在南京投资数十万美元开办电影制片厂,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不料,片子还没拍完,资金流就断了。恰巧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交际科科长谢秉来和这位美商熟识,便把他介绍给了商务印书馆。双方经过谈判,美商的电影器材以3000元的低廉价格全部被盘让了过来。从此,商务印书馆的兼营副业,成了我国第一家电影公司。

  我国第一位女明星

  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觉醒的中国女性,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的藩篱。王汉伦就是其中一位。

  王汉伦出生于苏州一个封建大家庭,就读于上海教会女校圣玛利亚书院。她的法文功底相当不错。后来嫁给一个旧官僚,饱受包办婚姻的摧残。离婚后,她返回上海做了一名小学老师。

  明星影片公司成立时,她由朋友介绍去参加面试,结果成了第一批正式录取的演员中的唯一女性,一进公司就担纲了大戏《孤儿救祖记》的女主角,影片一炮打响,王汉伦也成了中国第一位女明星。

  王汉伦非常有女权独立意识。在那个世风保守,演员地位不高,都用艺名的情况下,她仍旧敢用自己的真名,这在当时要有莫大的勇气。她选片很有眼光,主演的影片都极富社会教育意义,影响力甚至还扩散到了知识分子群体。

  我国第一位童星

  我国第一位童星与第一位女星同时诞生,而且都是在同一部影片《孤儿救祖记》里。

  要说这部进步影片的编剧,是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的郑正秋,而第一位童星就是郑正秋的长子——郑小秋。郑小秋因为父亲影的职业缘故,从小就浸淫在片场里,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有了表演的兴趣。并且流露出戏剧天赋。

  所以《孤儿救祖记》开拍的时候,戏份自然落到只有5岁的郑小秋身上。郑小秋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位聪明机智、胆识过人的孤儿余璞。其真实自然的表演,很好地传达了影片的社会改良意义。

  在《孤儿救祖记》之前,中国电影还是处在对西方的模仿阶段,电影这门艺术还不为世人所承认,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此片横空出世,因为其反封建的进步思想、激发民族情感的教育意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拯救了当时濒危的中国电影行业。甚至有人说,《孤儿救祖记》成了“孤儿救市记”。(子华)

作者:子华
责任编辑:柒月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