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名剧改编成人艺经典 好莱坞奥斯卡影帝来华亲自执导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10-19 11:38:50

  中国小康网讯 1988年10月18日,北京首都剧场。

  台上正上演一出法庭戏,一袭舰艇军官装束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演员朱旭,坐在一把椅子上,手转钢珠,说了一段长达七分半钟的独白,将一个陷入癫狂的舰长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台上演员,还是台下观众,都看得如醉如痴。这段独白也成为全场的最高潮部分,观众席爆发出由衷地喝彩和雷鸣般的掌声。

1597803173697939.jpg

  人艺大师朱旭(前坐者)饰演的魁格舰长剧照(1988年)

  这部话剧的名字叫《哗变》,改编自美国战争作家赫尔曼·沃克获得1952年普利策戏剧奖的小说《凯恩号哗变》。

  故事讲的是1944年,二战甫未结束,老旧的“凯恩号”战舰在南太平洋的一次任务中,遭遇了强台风。为了避免沉没,舰长魁格和副舰长玛瑞克在调转船头方向上发生了分歧,结果爆发了美国海战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哗变事件:玛瑞克带领下级军官哗变,解除了舰长魁格的指挥权,避免了强台风的袭击。事后,魁格向军事法庭控告玛瑞克,故事围绕抗辩展开,于是就有了前文那一幕。

  话剧演出后,有观众热情反映,效果跟外国电影的配音腔完全不一样,台词就像中国人说母语一般自然。能把台词锤炼到如此境界,离不开本剧的翻译,话剧大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先生。而人艺能与该剧本结缘,则归功于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洛德的夫人、著名华裔女作家包柏漪的推荐。

  除了翻译是英若诚先生外,演员班底集中了朱旭(饰演舰长魁格)、任宝贤(饰演辩护律师格林渥)、吴刚(饰演哗变军官玛瑞克)等老中青三代黄金阵容,大家提前两个月做准备工作,请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武官讲解军事知识,请北大心理学专家分析人物性格。

  因为《哗变》是美国的故事,之前还是百老汇的经典剧目,人艺移植到中国来,就需要资深的外国专家,于是特意请到奥斯卡影帝、美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查尔顿·赫斯顿执导。这在人艺史上也是头一回,由外国导演执导中国话剧。

  查尔顿·赫斯顿是美国“方法派”演员,习惯于浸入式表演,常常亲自给大家示范。全剧的重中之重便是朱旭饰演的魁格舰长,道具只有一把椅子,却要说七分半中的台词,查尔顿提示他,用好手中的钢球。

  魁格舰长的钢球类似于我国的转核桃,钢球在手中的转动频率能够侧面反映人物的心理。在椅子上这个狭小空间内,不可能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辅助台词表演,于是情绪的爆发点都集中在小小小的钢球上了。朱旭出神入化的演技,让钢球的一起一落都牵动着大家的神经,结果演出大获成功。

  实际上,在排练的准备阶段,包柏漪曾邀请剧组到美国驻华大使馆,观摩原著的电影改编版本——《叛舰凯恩号》,而电影版的魁格舰长的扮演者,想必中国观众都很熟悉,那就是《卡萨布兰卡》的男主角,奥斯卡影帝亨弗莱·鲍嘉。

  朱旭在仔细揣摩电影中的“自己”,认真地做着人物心理笔记。但是实际演出时,他凭借强大的再创造能力,却衍生出了不输电影的,另一个版本的魁格舰长。

  不同于电影可以给演员有空间上的发挥和时间上的剪辑,话剧的节奏全在演员本身,而且导演查尔顿·赫斯顿给演员掐时间都精确到了秒。朱旭的七分半台词的拿捏哪怕乱了一点,全剧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988年10月10日,是话剧公演的前一周,《哗变》剧组先给美国舰队参观团连排了一遍,演出结束后,军官们一致欢呼:“魁格!魁格!”导演查尔顿·赫斯顿特意给美国舰队司令介绍了朱旭。

  魁格舰长成了人艺表演艺术大师朱旭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而《哗变》也成了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1988年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回公演后,又分别于2006年、2009年和2016年三度复排。当年的饰演玛瑞克的青年吴刚,接棒了任宝贤版辩护律师格林渥,而舰长魁格的角色,则由朱旭的学生冯远征接了过来。中国版《哗变》也成了查尔顿·赫斯顿导演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了那个年代中美人民的友谊。(子华)

作者:子华
责任编辑:李煦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