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广东高质量发展!广州增城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小康》 ● 中国小康网   2021-12-18 19:50:41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高睿

广州市增城区通过乡村组织振兴,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争创全国县区乡村振兴引领区。 

今年8月,广东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了2020年度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情况,在抽查考核的72个县(市、区)中,广州市增城区综合评价为“优秀”等级,且在珠三角片区中排名第一。这是增城继2019年度考核后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自2017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增城通过乡村组织振兴,协调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使“五个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切实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谱写新时代增城乡村发展新篇章。

今年11月,增城区召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大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全区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动增城区乡村振兴工作出新出彩,努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的典范,争当全国县区乡村振兴引领区。

广州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强调,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刻领会省、市对增城乡村振兴的殷切期盼,清醒认识增城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弱项,切实增强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工作要求,增城区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真抓、真干、真投入,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立足特色资源 擦亮增城产业名片

近日,记者来到增城区朱村街的一处万亩稻田里,处处稻谷飘香。沉甸甸的稻穗颗颗饱满金黄,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稻浪,处处呈现着“喜看稻菽千重浪,秋收满园稻谷香”的田园风光。这就是朱村万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据悉,增城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朱村街)以增城丝苗米为主导产业,通过规模化流转土地,在南岗村、山角村、朱村村建成规模3500亩的5G智慧稻场,南岗村利屋社正在重点打造规模100亩的无人示范农场,在龙岗村、龙新村建成规模1800亩的水稻千亩直播示范片区。

增城丝苗米产业园结合朱村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实施北环路丝苗米产业园核心展示区环境提升、新河社精品村打造、文化地标建设三大工程,提升园区周边农房外立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节点景观绿化美化。今年初,增城结合13个镇街前期摸底的基础情况、增城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拟定了27条新乡村示范带的“三纵两横多节点”空间格局。

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实现北环路丝苗米产业园核心展示区旧貌换新颜,展示了绿植小品景观与稻田景观融为一体的村庄容貌。另一方面,新河社精品村、北环路沿线重要节点农房统一整洁,成为了一道亮丽的乡村客厅风景线。另外,增城区建设完成丝苗米文化产业展馆、丝苗米稻田公园和虫情监测台三大公共文化地标,鼓励企业提升改造等多种形式集聚丝苗米文化产业,形成具有生产、展示和休闲于一体的丝苗米产业园。

在大榕树下,年逾七旬的朱村街村民朱集豪对《小康》记者说:“我们农民感觉到一些变化,丝苗米产量不一样了,以前非常辛苦种植,一亩才五六百斤,现在提高到一亩八九百斤。我们以前用的镰刀换成了收割机。耕作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农民能感受到风景越来越美。”

广州·增城乡丰特色水果产业园位于增城区荔湖街太平村。该产业园打造广州市高端精品水果种植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高附加值特色水果的种植,拓展产业链的经营发展,提高产业价值,进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乡丰农园种植有网纹瓜、燕窝果等特色农产品,现今这一众特色水果已成为增城乃至广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标志性名片。该项目坚持以优质高效农业为亮点,以美丽田园为底盘,以休闲农旅、农耕教育研学为特色,以三产融合为方向,以乡村振兴为宗旨,成功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海关出口果园基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接下来,乡丰产业园将以建设省级特色水果产业园为契机,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亚湾区都市梦田园,致力于科技兴农,产业兴农,汇聚农业产业集群,引领创建世界级农业硅谷。

增城区委乡村振兴办负责人表示:“像葡萄、网纹瓜这些水果走精品化路线,让消费者觉得这个农产品是有档次的。我们把稀有的品种引进来,让它们在增城这里落地,通过现代的技术,通过种的培育,使果品更加优质,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另一方面,走规模化路线。譬如丝苗米,以前都是农户在种植,现在是企业统一来进行科学种植,这样的模式让周边的农民学到更好的低碳生产模式。”

除此之外,广州幸福田园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省级现代化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4000万元,于2021年完成创建计划。幸福田园通过现代化蔬菜种植技术、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形成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展示、初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模式。该企业是省级龙头企业,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示范基地,5G精准水稻种植实验基地,幸福田园围绕“绿色安全、科学育种、生态民宿、都市田园、健康养心”为主题,打造宜居、宜业、宜种、宜研、宜游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是集循环农业、农业科研科普、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去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通关(增城)便利区挂牌成立,打通了“菜篮子”生产流通环节的“最后一公里”。依托信息化手段,便利区目前已经实现“菜篮子”服务平台和海关通关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大湾区里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提供集生产、流通、检验、检疫、通关、信息化等资源要素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增城海关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调节”的模式,将关口直接前移到增城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把鲜活农产品监管的“最后一公里”搬到了生产基地“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蔬菜水果快速通关。

不少企业反映,通关(增城)便利区提供的不只是快速通关的“小便利”,更帮助增城区的鲜活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速度快、数量足、质量佳的“大优势”。

活化老旧建筑 留住“增城记忆”

在派潭镇南部,坐落着邓村石屋。这里传统的街区、独特的民居成为留住乡愁的“增城记忆”,这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据介绍,邓村村是典型的岭南客家古村落,有超过200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建筑,并有两处增城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威武祠堂”及“石屋碉楼”,是目前省内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客家围屋之一。派潭镇围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依托立足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将邓村石屋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区前列。 

邓村村强化产业支撑,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由政府牵头整合流转邓村村旧祠堂、古碉楼和70多间破旧空置散乱房屋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场主体广东盟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广州邓村石屋田园度假酒店,以产业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该精品酒店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多万元,拥有客房41间,是广州唯一的古村落精品度假酒店。

1639827850909168.png

在大榕树下,年逾七旬的朱村街村民朱集豪向记者介绍丝苗米种植情况。高睿 / 摄

邓村石屋通过走乡村振兴道路,让村民充分享受了农村建设发展的成果。一方面,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邓村村2010年村集体收入不足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但到2020年村集体总收入超过78.4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8000元,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都得到大幅提高,仅邓村石屋精品酒店项目,村集体每年就可获得土地房屋租金收入约40万元。另一方面,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和周边农副产品的销售,村民可将自产的农特产品销售给游客,获得营业性收入。

今年3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旅游等级民宿名单的通知”,根据《旅游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评定出的广州首批9家等级民宿,增城区吾乡石屋入选“红棉三星精品民宿”。今年11月,吾乡石屋被正式授牌。增城区通过乡村民宿,充分挖掘‘民宿+旅游’的潜力,让乡村旅游的魅力叠加,助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正果镇以乡村美食经济为媒,打造永不落幕美食节,2018年起举办广州市乡村美食汇,正果乡村美食成为广州乡村美食的亮丽名片。林台湾,正果镇实施老街文旅小镇微改造项目,并获批国家AAA级风景区,引入近百家乡村美食、农副产品销售、文创店铺,一年吸引游客超180万人次。

增城区培育粤菜厨师人才,在正果镇打造广州市粤菜师傅培训室,由名厨名师团队以“技能培训+经营能力”模式培训了2650人次,一大批本土粤菜厨师持证上岗、创业致富,例如刘灶城创办了鲮鱼世家品牌,以一人创业带了全村养殖鲮鱼、实现致富。

深入实施“头雁”工程 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增城区坚持头雁引领,以主责落实推动主业发展。据悉,该区选优配强“三农”战线干部,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新一届区党政班子中有镇街党政正职经历干部6名,占37.5%。2019年以来,选拔55名“老乡镇”干部、11名“五方面人员”进入镇街领导班子,累计选拔任用“三农”战线干部108人,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中定向招录2名镇街公务员、5名事业编制人员,选派激励干部在“三农”工作中担当作为。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重要内容,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

同时,该区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作为村(社区)“两委”干部人选第一标准,以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优化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换届后,全区大专以上学历村(社区)“两委”干部占比86.5%,比上一届提升47.2%;村(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0.5岁,比上一届减少5.9岁;35岁以下的村(社区)“两委”干部685人,占30.2%,比上一届提升19.8%。女性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37人,人数在广州市排名第一。村(社)干部队伍的学历、年龄和性别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该区选好用好“第一书记”,通过广泛发动、单位推荐、综合遴选等程序,严把第一书记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该区按照先行示范村、重点发展村、党组织后进村等不同类型,对人选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统筹安排,努力发挥选派力量最大效能,让第一书记选得准、下得去、沉得住。

支持“新农人”返乡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增城区实施返乡创业“燕归巢”工程,鼓励高端农业人才及有志青年积极返乡创业,搭建邓山青年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就业平台,孵化建设“邓山山货”农品馆、邓山茶馆、邓山书院等创业就业项目。目前打造的3个创业孵化基地累计进驻企业504家,带动就业4425人,增城区低碳总部园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荣获广东省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称号,成为广州地区获得省级授牌的2家基地之一。

2021 广东高质量发展!广州增城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增城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增城丝苗米为主导产业,在南岗村、山角村、朱村村建成规模 3500 亩的 5G 智慧稻场。高睿 / 摄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今年8月,增城区2021年高素质农民经营管理型培育班开班,共180人参加培训。学员为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以及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内容涵盖农产品电子商务与营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业种养专业技术等实用农业技能知识。此次培训旨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层次、分类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服务增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城区加大对新农人返乡创业、支持乡村振兴的支持,让新农人愿意返乡、扎根乡村、立业为民,激荡青春、焕发风采。近年来,增城区新农人展示出了不俗的特长本领。刘淑芬是增城番石榴种植新一代“掌舵人”。记者了解到,刘淑芬大学毕业后,在外面打工做设计。2010年 ,她返乡创业,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周边村民的销路问题,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她用她学到的知识,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有农户进行培训,实施标准化种植,实现了番石榴的规模化种植,也提高了番石榴的品质。刘淑芬说:“我要把标准化做好,没有标准化的话,产品上来就没有商品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是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必须要自己先种植,种植出来作为示范了,才能带动农户种植。农户过来观看,我们来教他们怎么种植。”

新农人也展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菜心王子”张文彬辞去白领工作,回到农村当起菜农,他不仅实现了自己当“新农民”的职业规划,开设了绿聚来增城特产专卖店,还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共同致富。2010年,张文彬辞职回到家乡,成为了第一个规模化种植迟菜心的人,经过努力,从迟菜心种植面积从当初的100亩上升到600多亩,从前几毛钱一斤的迟菜心被他卖到30元一斤,成功带动了增城迟菜心产业的发展。他表示,希望能让增城迟菜心这一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走出增城,走向世界。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2月中旬刊

作者:高睿
责任编辑:风华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